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

ID:23523101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8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_第1页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_第2页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_第3页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_第4页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释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倾听飘忽心灵的语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诗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作为一位活跃于现代诗坛的杰出诗人,何其芳给我们留下许多不可多得的诗篇,他早期的创作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双重影响,既有象征派特色,又有传统诗词韵味。作品中,他抒写着青春的惆怅和对爱情的幻想,在飘忽的意境中传送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何其芳;诗歌;传统;现代  简介:王璇,天津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A  []:1002-2139(2013)-12-0-01 

2、 作为与戴望舒,卞之琳齐名的“汉园三诗人”之一,何其芳在诗歌、散文和文艺理论领域都颇有建树。较之其他诗人,他带着浓重的古典气息的痕迹进行创作,柔婉敏感的笔触直追晚唐五代的李温。诗人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成就了许多名篇。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何其芳早期诗歌中古典诗情和现代韵味的形成及关联。  一、何其芳早期诗歌古典意蕴的成因  (1)早年经历和环境对何其芳诗歌创作的影响  何其芳非常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并善于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古典文学表现手法。从小在封建气息浓重的私塾读书,开始接触我国古代诗歌以及一些古文经书。由于家庭生活和私塾生活的暗淡,十二岁时养成了自学的

3、习惯。“他这种经历,培养了他对想象世界的眷恋和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1]他最初迷恋古典小说,后来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开始读文赋作品,《唐宋诗醇》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诗歌,感到了艺术的魅力。中学时代接触了白话文,同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这些都引导他更近地走向了文学。初中读冰心的小诗,有一种创作的冲动。高中流行所谓的“豆腐干体”诗歌,于是痴迷的学习写整齐的诗。诗人后来回忆说∶“我的第一个诗集《预言》是这样编成的∶那时原稿都不在手边,全部是凭记忆把它们默写了出来。凡是不能全篇默写出来的诗都没有收入。这也可以说明我当时对于写诗是多么入迷。”[2]他诗歌中字里行间的整齐和韵律的

4、协调,都是受了古典诗歌和格律诗的影响。  之后他进入北大读哲学系是因“从事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人类思想的历史”,[3]一下课就沉浸在文学书籍里,丰富的阅读不仅培养了他对传统诗歌作品的认同,也使创作中的何其芳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古典诗歌的意趣。  (2)社会时代背景和城市文化环境对何其芳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直至去延安之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京津度过,那段时期正是何其芳创作的高峰,《预言》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当时“现代”气息浓重的上海来说,北京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远离工业化,文人们保存着相对古朴的风气。从小就受古典气息熏陶的何其芳生活在这里,便更加认同这儿的传统审美

5、情趣。这在他作品中有完美的体现,《古城》中的城墙和《夜景》里的宫殿等这类景象,充满了他早期的作品。  (3)侧面反映古典诗歌传统影响  除此之外,他早年未出国留学,也没翻译过外国作品,由此可从侧面佐证西方诗艺影响的局限。  二、以《预言》为例,品味传统意蕴和现代情趣  《预言》写于1931年秋,那时诗人“几乎绝望地期待着爱情”,而那股奇异的风“用更明白的语言说出来,就是遇上了我后来歌唱的不幸的爱情。”[4]他以自己真实的爱情生活为依据,不加掩饰袒露真诚。谢冕曾这样评价何其芳,“有人认为诗是不可扼制的情感的奔泻,并不主张诗对情感的更多的加工。但何其芳却把真情的流露与艺术的

6、精雕细刻很好地统一起来。他不讳言自己崇尚的是‘绝美的诗情’”。[5]  《预言》展示了六个主要画面,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由开始聆听到“年轻的神”的“足音”的狂喜到足音消失后的怅惘,让我们在短短几节诗行中体验了一次爱情的悲喜。  ⑴传统意蕴在诗中的体现  首先,文字的锤炼和精雕细琢。正如诗人所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6]古典诗歌讲究词语的精雕细琢以符合音律,很多诗人并非感情涌动才成诗,而是“苦吟”而得,句句推敲。何其芳便是其中的代表。早期诗歌中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若你细读《月下》,一定能感受到

7、晚唐诗宋词华丽唯美的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细微敏感。诗人的心理、情感,以至美学的选择,都偏向中国古典的“佳人芳草”,即使是最抽象的情思在他的笔端都变成了可观、可触的声色而流芳溢彩。  其次,诗歌的含蓄性。在这里,诗人对古典诗词,特别是那种含而不露、蕴藉深远的意境的追求有了切实的实践。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而是梦还式的爱情吟唱。捕捉“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语言,省略意象之间的链锁,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和的朦胧美。  第三,对古典诗词意境、技巧的转化翻新。那“年轻的神”来而又去,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调,技巧层面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