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

中考古诗词赏析

ID:23618655

大小:7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中考古诗词赏析_第1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_第2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_第3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_第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味古典诗词——备考2017中考古诗词赏析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古诗词赏析常见典型考点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一、考点解析要点一:中考古诗词赏析的能力要求、考查要求与命题特点(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赏析的能力要求1、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二)《2017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赏析的考查要求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具体为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品析诗歌语言包括整体语言风格和炼字炼句、品析诗歌意境、品析作者情感主旨、品析诗歌表现技巧及举例。要点二: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经典考点梳理及解读中考考查要点主要可梳理为以下四大考点:(1)、领悟情感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通常会将诗歌景、人

3、与诗歌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如“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意境是诗歌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结合,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3)、赏析技巧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

4、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4)、锤炼语言赏析诗词的整体语言风格;或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7二、方法归纳针对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的解答方法可总结如下:(一)、领悟情感【典型例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5、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第10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提问变式】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答题技巧】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参考答

6、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题型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刻画了诗人自己的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参考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在竹篱笆边上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看见南山的宁静优美的景色。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二)、体会意境【真题回放】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

7、上滩。【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第9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和体会。【题目形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技巧】描绘图景要注意四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要求优美。三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四是要分析诗人

8、的思想感情。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2点:7一是描摹事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答题格式】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