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

ID:23654055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_第1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_第2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_第3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_第4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关键词】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损伤、缺血、坏死性心电图(ECG)变化或动态变化,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约30%的AMI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25%的AMI患者无明显ECG异常[1],但有少数AMI患者,虽然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学改变,但缺乏典型的特征性ECG变化,且近年来陆续发现少数常见的类型,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甚至漏诊,导致不良后果。现就AMI的常见ECG类型及少见的类型予以简述,以期引起临床的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2、1以P波及P-R段改变的AMI的ECG  如ECG导联出现P波增大,Ⅱ、Ⅲ、aVF、V1、V2导联P-R段压低>0.5mV,V5、V6导联P-R段抬高>0.5mV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或房内传导阻滞及交界心律,均应高度提示为心房梗死。  2非典型坏死性Q波性AMI的ECG  (1)某些前间壁心肌梗死(MI)仅在V1、V2的r波之前出现q波。(2)某些导联中出现的q波,深度及宽度都不够MI的标准,Ⅱ、Ⅲ、aVF导联中出现的q波,特别是Ⅱ导联中的q波,若宽度达0.02~0.03s,则应高度怀疑

3、下壁心肌梗死(IMI)[2]。(3)一些局限性小梗死,如前间壁局限MI,V1、V2导联呈qrS(胚胎qr,qr<0.015s及≤0.07mV,r<0.015s)。前壁局限性小梗死,V3、V4出现QS或异常q。  3以R波改变为主的AMI的ECG  (1)下壁及前壁MI时,Ⅱ、Ⅲ、aVF或V1、V2可呈现rS波形,其r波极纤细。(2)前间壁及广泛前壁梗死时,可出现RV1>RV2>RV3。这是因为梗死范围小而不出现典型的坏死性Q波,但总要使该处电势相对减小,所以ECG上可以见到上述反常现象

4、。广泛前壁梗死时,可出现V1~V6导联R波振幅逐渐减低的ECG图形。(3)一些急性前间壁MI患者,V1~V3导联中的R波可较前增高增宽,但必须与近期的ECG做一些比较方可发现。(4)在包绕性及广泛性或多灶性AMI患者中,其ECG的电压显著降低及间期显著增宽。(5)在无Q波性MI(NOMI)中,一般只有ST-T改变。ST段压低及T波倒置较明显且持久,并可能出现规律性演变,但R波较前明显减低,是重要的诊断依据[3]。  4以ST-T改变为主的AMI的ECG  4.1NOMI也称非穿壁性MI。是指梗死范围仅涉及室壁

5、心内膜1/3~2/3,ECG无Q波出现,仅有ST段、T波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或两者均存在,持续24~72h[4],但ST端压低应呈水平或下垂压低≥0.1mV,胸导≥0.2mV,而QRS波群演变明显,或只有R波振幅轻度压低,这种ST-T变化比较持久,T波也可呈规律性演变。一些梗死早期,QRS尚未发生变化,仅仅描记异常高大的T波。如不观其动态变化,易被漏诊,其产生机制有人指出于AMI的早期,若心肌缺血仅局限于心内膜层,则心肌复极仍由心内膜层开始,可出现高而宽的T波,甚至可见于尚未发生ST段抬高之前[5]。

6、表现为瞬间抬高、降低、正常、再度抬高,甚至在同一条图上可见到ST高低的交替性变化[6]。其机制有人认为是可能与缺血区域电活动的传导延迟和阻滞有关。  4.2AMI的超急性期尚未形成坏死性Q波时以损伤型ST段或缺血性T波改变为主。表现为单纯T波高耸或巨大、对称、尖锐、倒置的冠状T波,特别是胸前导联,呈ST段持续性下移及损伤型ST段和缺血型T波的典型动态变化。有人认为这种高耸、巨大T波产生机制系由于严重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损伤、心肌细胞内钾外逸,造成细胞高钾所致,故出现类似高血钾样改变[7,8]。  4.3“巨R形

7、”ST段改变[9]1993年由Madias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常见于MI的超急性期,尤其是前壁MI。“巨R形”ST段的ECG表现为:(1)QRS波与ST-T融合在一起,ST段呈尖峰状抬高或下斜,J点消失,R波下降支与ST-T融合,浑然成一斜线下降,致使QRS波、ST段与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呈峰尖、边直、底宽的宽波,难以辨认各波的交界,酷似“巨R形”;(2)“巨R形”ST段常出现在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3)出现“巨R形”ST段时,S波减小,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其S波减小也最明显或持久。国内学者吴祥等认为其发

8、生机制为:(1)缺血周围传导阻滞,AMI超急性期损伤的心肌组织传导缓慢,除极过程通过损伤区减慢,致使心室除极终末激动延迟,由于心肌组织尚未坏死,而无病理性Q波;(2)梗死周围传导阻滞,“巨R形”ST段常出现在Q波出现以前阶段,即超急性损伤期,但有时“巨R形”ST亦可发生于AMI充分发展期,即在异常梗死Q波出现之后发生,这是由于MI周围传导阻滞所致。  4.4“墓碑形”ST段抬高[10]此型是AMI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