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

ID:23677374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_第1页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_第2页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_第3页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_第4页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意为之 无痕操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意为之无痕操作  摘要: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抓住数学教学的素材和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国情教育;哲学渗透;教育体验;数学思想;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74-002  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有效的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而每天排得满满的学科教学无疑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也是最应守住的一块高地。  笔者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多年,深感德育教育与数学学科教学

2、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德育教育不是教育目标、教学任务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数学教学之外的附加,而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富有数学精神和数学头脑的学生,首先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有与其他学科共同的地方,又有其独特的地方。  一、直接利用知识载体,进行国情教育6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数数学知识蕴藏在鲜活、具体的内容这一载体上,而这些内容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是一种很好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  教材中有大量具体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教师加以直接利用,就能对

3、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数学发展史,其间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数学家,先人和前辈们创造了灿烂的数学文明。如在认识圆周率时,利用圆周率的知识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在研究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昆山人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介绍祖冲之与昆山的渊源,使祖冲之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亲切、更加丰满。  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哲学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稳步发展,并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这个过渡中,

4、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也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约10~11岁)。同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着辩证思维的萌芽,五年级和六年级为辩证思维稳步发展时期。  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应该适当挖掘德育内涵,对学生进行浅显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从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汲取德育素材,初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推理验证等数学学习,一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实践中获取新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6  2.从数学知识前后密切关联中汲

5、取德育素材,初步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到整个世界也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着的。  比如学习比时要认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认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等等。  3.从某些数学知识对立统一中汲取德育素材,初步体会事物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如加与减、乘与除、正和负、倍数和因数等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建立对立统一的思想。  4.从研究现象到揭示规律的过程中汲取德育素材,初步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初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

6、找本质。苏教国标版几乎每一册数学书中都安排有“找规律”板块,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学习,解决问题,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并学习怎样透过现象找本质。  三、培养学生行为习惯,重视德育体验  德育不是一种说教,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有意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体验方法的重要与必要。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养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  比如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通过数方格等操作,学生初步发现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点。对于这个“3倍多一点”学生马上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它是不是就是那个“π”6呢?这时应

7、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猜想,再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圆面积公式,最后得到证实。  在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重视反面案例。比如在计算36÷6+36÷3时,有学生就猜想,认为36÷6+36÷3=36÷(6+3)=4。此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决学生的想法,而是引导学生再老老实实地按运算顺序做一遍,两者对比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可贵的大胆猜想的思想火花,又教育学生不要想当然。  2.体验科学的神奇与精妙。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实事求是的人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