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ID:23697031

大小:10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_第1页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_第2页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_第3页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_第4页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教案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教学目标1、史实: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问世洋务运动期间的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2、史能:(1)归纳说明: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处境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特点。(2)调查访问:了解上海地区早期民族工业企业和西学传播的代表性事例。(3)分析评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利益属向。3、史识:(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2)西学传播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新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改革主

2、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二、教学要点1、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2、难点: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史能:(1)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2)分析理解:从《马关条约》的内容看条约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影响以及对远东国际格局的间接影响。3、史识:(1)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

3、民地的程度。(2)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守士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3)甲午战争的成败结局影响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增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凸现了落后就易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二、教学要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危害。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史实:公车上书《时务报》与《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2、史能:(1)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2)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

4、目的意图。(3)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3、史识:(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永垂史册。(2)戊戌变法宣传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的失败教训也唤醒了更多的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二、教学要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19世纪末

5、列强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2、史能:(1)阅读分析:从课文39页的图表中了解信息,明白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对中国的严重危害。(2)比较特点:从性质、过程、结果等方面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3)讨论评判:义和团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3、史识:(1)从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确定“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沦为完全投靠帝国主义,维

6、护封建统治的“洋人的朝廷”。二、教学要点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第9课清末新政一、教学目标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

7、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二、教学要点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2、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