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ID:23708810

大小:10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定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家,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2、形成背景:(1)经济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导致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封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条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基础;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

2、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不同的派别,形成“百家争鸣”。(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战争动荡的环境下,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实行文化专制,相反,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5)文化因素:私学的兴起,讲学之风的出现和学术中心的形成,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的思想家,这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因素。3、代表人物及主张(1)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

3、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2)法家: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3)墨家: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

4、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4)影响: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自己的历史特点,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其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可以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是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的灿烂篇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5、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思想的演变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维护周礼,认为贵贱有序。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和“政在得民”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刑法和赋税;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3、厄运:秦朝时儒家思想不适应巩固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生们又经常非议时政,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排

6、斥和压制。4、独尊:西汉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神化了皇权,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2).汉朝

7、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创新:南宋时期,朱熹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

8、新儒学。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