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

ID:2371082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_第1页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_第2页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_第3页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_第4页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  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别具一格的,他任真的人生态度及由此达到的和谐之人生境界,不仅在中古时期,更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的启示。陶渊明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格结构的完美应该让现代人学习受用。处在这样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保持淡定的心境?陶渊明的处世哲学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美学;处世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68-02  陶渊明十三年沉浮,后来果断绝别仕途,在田园度过余年。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仕途

2、的禁锢、隐居田园的逸致,抒发对遭遇的不满,既彰显了他对淡然、激昂大气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陶渊明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客观世界和人生旅途的求索,这也是文人陶渊明真我的彰显。无论社会存在还是人生追求,诗人陶渊明在人生旅途中时刻恪守着他对真的求索。有些学者评价陶渊明处事有“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洒脱,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其实,“竹林七贤”的种种表现让人感觉有刻意斧凿的嫌疑,陶渊明的处事与《世说新语》中士人相比较也矜持了颇多。而陶渊明的倜傥更富有凡人的情怀,离田园的恬静也近在咫尺,陶渊明真

3、实甚至无邪,绝无矫揉造作。5  陶渊明入仕当然有先祖功业激励及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但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生活的窘迫。在这方面,诗人陶渊明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也毫不避讳,“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描述。《饮酒》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意志多所耻。”陶渊明比较直率明确地表示本人想做彭泽令的深层缘由:“以为三径之资。”因为生存的窘迫只能寻求仕途,陶渊明总是直抒自己

4、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回避本人的期求,像这样的雄浑大气之美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是鲜有的,这其中所反映的率真秉性实在让读者萌发敬意。所以,不管是为实现个人的价值,还是窘迫的生存状态迫使,一个率真、质朴、脱俗的陶渊明跃入眼帘,深入心中。上述表面凡俗的言行与境界不但不会让陶渊明形象暗淡,反而让读者愿意走近他,亲近他,甚至学习他。  “隐”是陶渊明“真”的典型表现。诗人陶渊明曾经踯躅在仕途和隐居的冲突之间。最终由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得不离开仕途,完全隐居田园。众所周知,两晋六朝时期的中国,隐逸之风大行其道,然而很多人隐

5、逸只是为了调剂生活,获得魏阙与山林间的平衡,如诗人陶渊明一样果断隐居的文人少之又少。东晋年代,各派势力争权夺利,乌烟瘴气充盈整个官场。“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社会环境与陶渊明的人品秉性是矛盾的。因此当如此“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风气让他失望至极之后,诗人决然摒弃一切浮华、物质和私欲,与世俗社会的竞争绝离,隐居田园,修身养性。综上所述,这与陶渊明的率真恬静的人性有紧密的联系,也是他本人决然走向田园的策动力。我们如果把“率真”5描述成陶渊明光辉形象的直接诱因,很显然“和”就可以归纳他人生目标所能及的至高境界。

6、这种境界首先表现在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自然是陶渊明创作源泉。正由于自然质朴,陶渊明不情愿随波逐流,闲居田园最契合作者的天性所属。一旦挣脱世俗的约束,阻碍便不复存在,微风、飞鸟、南山、榆柳、好雨……浑然间陶渊明已化为自然的一部分,享受其中。“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的这段话反映出他保持与世俗的距离,全身心沉潜于自然,因此心怡泰然,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的境界无人能及。另外,“和”的境

7、界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上。不食人间烟火,韬光养晦,清高脱俗是魏晋时期的隐士在文人笔下的形象。与之比较,陶渊明也有清高的一面,然而他却不与世俗绝交。虽然回归田园,但还是选择“结庐在人境”,陶渊明人生轨迹不算繁杂,阅历也不算丰富,可他却与三教九流人物交往,包括官场中人,这与魏晋时的一些隐士不与俗世相往来截然不同。而面对非同路人,分歧很多,志不同道不合,面对此时境况,能保持自我形象,绝不冲突。综上所述,我们能清楚感受到诗人陶渊明人际交往的艺术,也就是选择陶渊明可以容忍甚至可以接受的价值向度和路径,一方面维护与他人间的

8、和谐关系,又绝对无损于自我真实的本性。  亲情、友情也是诗人陶渊明一生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仁者爱人”5,陶渊明始终信奉,他对家里人爱意融融。即便从官场隐退,他也没有厌弃人世,而是固守亲情,在凡人的质朴的生活中享受人生旅途的恬美风情。岁月如梭,千年已逝,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相比,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生,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很多人精神空虚,迷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