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ID:23739743

大小:19.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六国论》教学设计_第1页
《六国论》教学设计_第2页
《六国论》教学设计_第3页
《六国论》教学设计_第4页
《六国论》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六国论》教学设计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近年来,该市

2、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3、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

4、“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

5、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

6、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课件显示)  补充XX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题解“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

7、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

8、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