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ID:23795701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_第1页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_第2页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_第3页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_第4页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对实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师管理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广泛应用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的一种管理理念。本文介绍了该管理理念的产生渊源及其内涵,探讨了该理念对实施高等院校教师管理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办学的基础,是学校的灵魂,没有了教师,学校也就不称其为学校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关系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以

2、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  西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产生于企业管理领域,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工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史上,19世纪末以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经验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以电为动力的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单纯凭经验进行管理的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也奠定了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将人作为管理的客体,重视人在

3、企业中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领域。开始于1924年的霍桑实验,把现代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阶段引入人际关系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人际关系阶段以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为其显著特征,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人”为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员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务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人的需要,关心、理解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使组织成员的归属、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使个人人格的

4、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护。“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以培养人和教育人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组织,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来实施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师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从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出发,真正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师成长为本,坚持对话与沟通,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实现教师与组织、

5、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1.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强调对教师控制、监督、制约,强调管理就是领导、就是令行禁止。这种管理,其优点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分明,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视了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记了学校管理的一切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极易使师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劳动特点决定了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不应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应给予教师参与制定相关政

6、策、制度的权力。这样不仅可以使政策更具现实性,避免朝令夕改,强化制度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减少摩擦,降低运行成本,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高校教师需求,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之间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平时的工作效率是30%,则得到充分激励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达到80%~90%。即在一

7、个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激励程度。因此,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加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保证。  而激励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当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满足。而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的知识分子,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才是他们最典型的内部特征。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容忍经济上的清贫,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的目

8、的,使激励措施更为有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须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师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尽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