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

ID:23796744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_第1页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_第2页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_第3页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_第4页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_第5页
资源描述: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关键词】高龄;全麻;麻醉深度;监测  【关键词】高龄;全麻;麻醉深度;监测0引言  脑功能监测是全身麻醉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原始脑电图处理方式的不同,应运而生的一系列监测技术,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推广应用有限,理想的监测手段仍在探索中[1-2].麻醉深度指数(CSI)是通过对脑电图的次参数进行分析量化处理而得到的综合指数,可反映麻醉深度,其值类似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0~100之间变化,数值越大,表示越清醒,反之提示大脑皮质的抑制愈严重[3].本研究我们探讨了C

2、SI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应及可行性.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取200501/200511拟施气管内插管全麻的高龄患者(70岁以上)120(男78,女42)例.年龄(75.4±5.6)岁.体质量(58.8±18.2)kg.ASA分级II~III级.泌尿系手术18例、胸科手术17例、上腹部手术42例、骨科手术19例、妇科手术5例、脑科手术7例、其他手术12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疾患者31例、肝肾功能不良者14例,全组无1例合并精神症状.1.2方法随机分为非知情组(n=60,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

3、和知情组(n=60,以CSI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所有患者均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胺诱导插管,丙泊酚、阿曲库胺靶控输注辅吸异氟醚维持麻醉.麻醉深度监测采用UP8000C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深圳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和丹麦丹密特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电极联接方法:先将患者相应部位皮肤用细砂摩擦、乙醇脱脂,而后将两个特制电极分别贴在前额正中(正极)、右乳突(负极)、前额正中偏右4cm(参考电极)处.非知情组关闭主机显示屏采用双盲监测CSI数据;知情组主、子机监视屏同时显示,可随时监测CSI.监测记录患者入室平

4、静10min(T0)、插管时(T1)、切皮(T2)、探查(T3)、术毕(T4)、清醒(T5)、离室(T6)等各时点的ECG,MAP,HR,SPO2,CSI值.记录两组苏醒时间.术后随访患者是否存在术中知晓.CSI值与意识状态:80~100为清醒状态、70~80为睡眠状态、60~70为浅麻醉状态、40~60为适宜麻醉状态、20~40为深麻醉状态、0~20为危险状态.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

5、、体质量、身高、手术时间、麻醉用药、基础MAP,HR,SPO2,CSI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知情组自麻醉诱导至术毕的MAP,HR普遍低于基础值(P<0.05);而知情组则波动较小,与基础MAP,HR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知情组比较,非知情组自麻醉诱导至苏醒前CSI值偏高,尤其在插管前后至切皮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醒至离室时却低于知情组(表1).知情组术后清醒时间较非知情组短[(7.8±1.3)minvs(23.3±1.7)min,P<0.05];术后

6、随访:知情组无一例术中知晓,而非知情组则有7例术中知晓(11.7%).表1两组各时点MAP,HR与CSI的变化3讨论  镇静、镇痛、良好肌松、适度控制应激是全身麻醉的四要素,也是达到“理想麻醉状态”的基本条件,在临床实践中,麻醉医师常把一些常规性的、间接的、非特异性的指征,如血流动力学、呼吸、肌肉和自主神经活动等指标,作为调整麻醉用药的依据,但这些指征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地反映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过程和程度.根据脑电活动的变化与麻醉药物作用之间的变化规律,得到目前常用麻醉深度判断的方法(如双频谱指数、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标准,

7、均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4-6].CSI是一个连续实时反映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能预测患者意识消失或恢复的过程.临床可依据CSI值的变化来调整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或吸入麻醉药物的MAC,可有效防止术中知晓,避免不必要的麻醉过深,缩短苏醒时间,尤其对保证高龄患者的围术期安全、降低麻醉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麻醉医师全凭“经验麻醉”常认为术中的“高血压”因镇静不足,而加大镇静药用量或使用降压药,因此,往往造成患者麻醉过浅或过深,应激过度或应激不良,从而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术中知晓、苏醒延迟等现象.非知情组自麻醉诱导至术毕的MAP,

8、HR普遍低于基础值,且有7例知晓,术后苏醒延迟与上述因素相关.知情组麻醉医师依据CSI用药,适时调整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一例发生知晓,且苏醒较快.切皮、探查时刺激较强,依CSI值加深麻醉,手术结束前依CSI值及早减少镇静药或停用麻药,利于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