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

ID:23798836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_第1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_第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_第3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_第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_第5页
资源描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SLE的病理特征是血清中产生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和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的血管壁上,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血管炎,这是导致SLE多组织、多器官损伤的共同免疫病理基础。SLE患者血管病变可导致血栓或出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类固醇激素的大量应用往往加重其高血凝的病理状态,血栓形成,其中以动静脉血栓常见,是心、肺、肾及脑等多脏器严重

2、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SLE血栓前状态尤为重要。笔者将近5年来对SLE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作一概述。  1SLE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因病机研究  1.1中医研究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戚淑娟[1]等以“络病理论”来解释SLE病理特点:易滞、易虚、易瘀、易毒。SLE以络脉阻滞为特征,邪入络脉标志其病变发展与深化。周信有教授认为,SLE是本虚标实之证[2],是人体在正气不足,主要是肾、脾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湿之邪而发病。该病虚、瘀、毒三者并存,且互为影响,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SLE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虚实夹杂证,在气虚基础

3、上兼见血瘀的临床表现,并可伴有久用激素的阴虚表现。于健宁[3]等以“邪、正”为纲,认为SLE患者邪气盛,久生瘀,正气虚,阴血伤,单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等攻伐之品,瘀血不去而正气更伤。徐俊良[4]、刘晓微[5]均认为,SLE患者或先天禀赋不足,元气亏虚,气虚致血瘀;或内伤七情,肝郁气滞致瘀;或由外感六淫、药毒所诱发致热入营血,血热搏结致瘀;或热毒迫血妄行,血液离经而为瘀;或阴损及阳,寒邪客于经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致瘀。瘀血可以阻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部位形成不同症状,症候表现为唇及肢端紫绀,肌肤甲错,腹痛拒按,舌质紫暗或舌体瘀点瘀斑,或脉涩或结代等。  1.2西医研究  血

4、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大量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汤荣华[6]等研究发现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蛋白S、和D-二聚体水平三项指标的变化可能与SLE发病相关,并对监测SLE疾病活动性、高凝、纤溶状态以及疾病的进程和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张文静[7]发现SLE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并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同

5、时抗心磷脂抗体的存在亦会导致活化蛋白C(APC)抵抗,因此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增加。黄海燕等[8]通过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了解SLE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SLE患者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AI-1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SLE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紊乱。林小军等[9]研究发现活动期的SLE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指出测定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sFb)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水平,能早期检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黄菁梅等[10]发现SLE患者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浆高黏滞血症,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易

6、导致微循环障碍,造成各系统缺血、缺氧,甚至血栓形成。耿洁[11]检测50例SLE患者及32例对照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示SLE患者D-D和Fib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从不同角度反映了SLE患者血栓前状态。何斌等[12]发现SLE活动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水平明显增高,稳定期该类因子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治疗后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程度抑制,提示SLE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易发生动静脉血栓事件。  马丽艳等[13]研究发现抗心磷脂抗体(ACA)及抗β2糖蛋白I抗体(aβ2GPI)均与SLE的血栓形成相关,可用于预测

7、SLE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预防动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陈晓云等[14]、黄文辉等[15]发现抗磷脂抗体与抗凝蛋白系统与SLE血栓前状态及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狼疮抗凝物和抗心磷脂抗体可能是导致蛋白S、蛋白C活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蛋白S、蛋白C活性下降可能进一步诱发血栓。  2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  2.1名医经验  邓兆智认为,SLE病机多兼瘀血痹阻,治疗多辅以活血化瘀,选用丹参、赤芍、皂角刺、泽兰、桃仁、田三七、当归、鸡血藤、益母草等往往奏效[16],并认为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