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提倡国学到再倡国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提倡国学到再倡国学从提倡国学到再倡国学 内容提要20世纪初期从对国学的提倡到整理国故运动的开展,即是面对西学的强势拥入所进行的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捍卫与自救,并由此呼应救亡图强的时代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国粹及其与守旧、保守相关的因素被排斥,认为国学在西学的冲击下行将消亡的悲观论调被指责,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观点也未被认同,将国故视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或可以担当复兴中华文化大业的盲目情绪同样被否定,人们更愿意将国故或国学限定在学术研究范围内,以学无中西的视野,将科学方法与整理国故联系起来。时至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形象与当初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若再倡国学,则不应失察于
2、以往人们对国学的争论及结论,更应重视不同时代的不同语境。关键词国学胡适整理国故国学热 〔中图分类号〕K203〔史研究为核心》附录:《刘师培学谱简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国故就是两派争辩的焦点问题之一。《新潮》杂志第1卷第5号(1919年5月)刊出了毛子水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文章将国故定义为: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 ④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见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8、124、123页。)文章强调将科学的精神作为判别和研究国故的标准,这是在新文化运动中
3、对国学注入的新鲜概念。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的中心观点就是研究国故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当时倡导用科学的方法治学或研究传统学问,已经受到相当的重视。如时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在1919年3月出版的《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3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的文章,即已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来治学问。朱希祖说:我们现在讲学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治学问。我们中国古书中属于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以及各项政治、法律、礼教、风俗,与夫建筑、制造等事,皆当由今日以前的古书中抽寻出来,用科学的方法,立于客观地位整理整理,拿来与外国的学问比较比较,或供世人讲科学的材料。(注
4、:朱希祖:《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见蒋大椿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71页。)毛子水并不否认有研究国故的必要,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的精神,他说:近来研究国故的人,多不知道国故的性质,亦没有科学的精神。他们的研究国故,就是抱残守缺。如果不具备科学的精神,那么研究国故就是抱残守缺,不仅不能够发扬国光,反而是发扬国丑。④ 毛子水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针对以《国故》月刊为代表的旧派学者大力提倡国故、提倡古文的号召与言论而发的,这就必然要联系到对国故的地位、价值的判断,而毛子水把国故说成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在世界学术上占不了什么重
5、要的位置、没有重大的贡献等,显然是把问题绝对化了。类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的看法,反映了新文化阵营中的激进倾向。《国故》月刊随即在第3期(1919年5月)刊登了张煊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一文,针对毛子水的文章提出批评意见。为了回应张煊的批评,毛子水在《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上发表《〈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以下简为《订误》)一文,对张煊文章的观点逐一做了反驳。争议的问题仍然是围绕着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的含义的理解、对国故的概念和地位的认识、对国故进行整理的方法和意义的讨论。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对国故、国学的认识显然有了更多的
6、收获。傅斯年对于毛文的观点(如反对使用国粹一词、研究国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等)大体上是赞同的。所不同者,国故在世界上的地位,傅斯年承认中华国故在世界的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言语学等等的材料上,占个重要的部分,或者因为中华国故的整理的发明,世界的学问界上,生一小部分新采色亦未可知。傅斯年特别指出:国故的研究是学术上的事,不是文学上的事;国故是材料,不是主义。若是本着大国故主义行下去,一切以古义为断,在社会上有非常的危险。(注: 傅斯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附识》,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30页。)他警告那种大国
7、故主义即盲目称颂国故、一切以古义为断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有必要研究,但是他反对国学的提法,他认为学问无国界,奢谈国学,便有复古保守之嫌。(注:陈独秀:《国学》,《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404页。)吴文祺反对把国故学简称为国学,他解释说,国故学严格讲有考订学、文字学、校勘学、训诂学几种,国故学是超乎文学哲学之外的一种科学,(注:吴文祺:《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许啸天编著《国故学讨论集》(上),群学社,1927年版,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第41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