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文言断句

学案1-文言断句

ID:23850089

大小:95.0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学案1-文言断句_第1页
学案1-文言断句_第2页
学案1-文言断句_第3页
学案1-文言断句_第4页
学案1-文言断句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案1-文言断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学案1 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2016年高考对文言断句的考查除了浙江省以主观断句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外,其余都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如2016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Ⅱ、Ⅲ,山东卷和天津卷)。因此本学案主要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客观断句的技巧,掌握断句的方法。三步断句巧判断第一步:通读文段明大意断句前应先阅读文言文片段,弄清楚文言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要注意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多

2、数的特点。【典例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文段主要讲了《孔子世家》产生的背景。其次,借助相似结构,利用动词“追”“匡”“垂”“作”等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再次,利用词性断句,如诸侯、仲尼。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

3、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第二步:巧抓关键来断句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式。1.词语(1)根据标志词断句一般要在前面停顿的5类词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一般要在后面停顿的2类词语气助词[也、乎、哉、与

4、(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或在前停顿,或在后停顿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做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一般要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断句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

5、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典例2】用斜线(/)给下面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解析 画线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缚、使、从、挽、扶、盘跚、步、去等。这些词语中可能做谓语的有:缚、使、从、挽、扶、步、去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答案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

6、徐子与余相去数步2.句式(1)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参考。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

7、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句子中的“如……何”这一句式可用于准确理解句意并断句。(2)整句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断句点。比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

8、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即时小练】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解析 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则”“故”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答案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