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

ID:23902717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1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_第1页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_第2页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_第3页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_第4页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分析白小伟沈小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摘要]目的分析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3—10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92例,根据血压晨峰水平将患者分为晨峰血压组以及非晨峰血压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TC、TG、LDL-C、HDL-C、BS、HCY水平以及吸烟史情况。结果晨峰血压组患者TC、LDL-C、HCY水平(5.00±0.88、2.76±0.77、31.12±31.10mmol/L)高于非晨峰血压组(4.51±1.07、2.54±0.84、22.46±20.87mmol

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30、0.041,P<0.05)。结论TC、LDL-C、HCY水平升高是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jyqkmHg)和非晨峰血压组(即MBPS<35mmHg者),其中晨峰血压组共38例,男性16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龄(64.05±17.17)岁;非晨峰血压组共154例,男性94例,女性6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35±14.68)岁。两组相比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121),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正版)》的标准,排除

3、继发性高血压、营养不良者。1.2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仪对所有患者行24hABPM,测量间隔为日间(早6时到晚10时)每隔30min监测1次;夜间(晚10时到次日6时)每隔60min监测1次,有效测量次数≥38次,测量有效率>90%有效。观察指标:清醒2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血压晨峰计算方法:起床后2h内的SBP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SBP(夜间SBP最低值及其前后1h共3次SBP的平均值)。血压晨峰定义为:清晨醒后2h内SBP的平均值与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SBP的差值≥35mmHg。血清同

4、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空腹血糖(BS)的标本采集及测定:检测前空腹12h以上,检查前24h禁饮酒、禁高脂膳食。1.3晨峰血压现象相关危险因素定义临床正常参考值范围:1.3.1吸烟史烟龄5年,每日平均吸烟10支以上,既往有规律吸烟史,已戒烟<20年均视为吸烟。1.3.2TC3.35-5.18mmol/L;TG:0.20~1.70mmol/L;LDL-C:0~3.12mmol/L;HDL-C:≥1.04mmol/L;HCY:3.00~10.00

5、umol/L;BS:3.90~6.00mmol/L。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数据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各危险因素中与是否发生晨峰血压现象相关(P<0.05)的参数入选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2结果2.1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中,发现晨峰血压组TC、LDL-C、HCY水平与非晨峰血压组相比差异

6、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30、0.041),年龄、性别、吸烟史、TG、HDL-C、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121、0.050、0.604、0.146、0.623),见表1、2。2.2晨峰血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是否发生晨峰血压现象作为应变量,性别、年龄、TC、TG、LDL-C、HDL-C、HCY、BS作为自变量,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逐个选人(前进法),显着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上,拟合主效应模型,入选主效应模型的变量有年龄、TC、LDL-C、HCY,它们即为排除混

7、杂后与血压晨峰现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3讨论正常人由睡眠转为清醒时血压会升高,晨峰血压现象的出现与神经体液因素密切相关,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RAAS系统活性亢进是其主要生理机制[4]。该研究通过对晨峰血压组和非晨峰血压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发现晨峰血压组患者血清TC、LDL-C、HCY水平(分别为5.00±0.88、2.76±0.77、31.12±31.10mmol/L)高于非晨峰血压组(三者水平分别为4.51±1.07、2.54±0.84、22.46±20.8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30、0.0

8、41,P<0.05),而针对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采取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年龄、TC、LDL-C、HCY与这一现象相关,国内有研究[5]证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