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ID:23985807

大小: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_第1页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_第2页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_第3页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拜泉县中医医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4700【摘要】目的:采取中医方法对脾肠疾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36例患有脾肠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例患者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方法:观察组采取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对照组对其进行丙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接受治疗之后,对照组中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3%,观察组中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3%,两者相比差异十分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肠病症临床中使用中医治疗的效

2、果要优于丙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性问题,兼顾身体调理,虽然见效慢,侃是远期效果优秀,临床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关键词】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38-01脾肠病症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是常见的多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的症状,如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呕吐等。患者需要反复忍受病症的折磨,对U常和生活均造成较大的影响,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因而疾病虽小却不容忽视,临床中通常采用丙医治疗的方式,但是其治疗效果一般且容易复发,难以从根木上

3、改变患者的病症。而中医通过治疗和调养结合的方式改善病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木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一2014年9月之间收治的36例脾肠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上腹部不适、呕吐、食欲不振以及嗳气的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有患者18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24-77岁之间,患者的病程在2—10个月之间。对照组中共计18例患者其中有男性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患者的病程在2—11个月之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

4、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组间的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o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式,给药雷尼替丁150mg,每天给药两次、吗丁啉10mg以及维生素B12Omg,每天给药3次,以30天作为一个治疗疗程;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用药的药方组成为:炙甘草12g、云木香8g、党参20g、麦芽20g、槟榔15g、枳实20g、厚朴15g以及干姜8g,用水煎服,每天服用一剂。同吋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与足三里、气海和中脘三穴进行针灸,UI阳陵泉、公孙和内关等穴道配合治疗,每天治疗1次。若患者表现出严重的脾肠虚弱症状,可以使用推拿治疗,配合药膏强健脾肠。同样以

5、30天作为一个治疗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此外,疗效的评价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嗳气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随访没冇复发的情况;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偶尔奋轻微的症状出现;无效:患者的前后症状没有显著的差异,包含病情加重的患者。总治疗奋效率=(显效患者人数+冇效患者人数)/总患者例数•100%。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

6、,本研究数据冇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奋效率为90%;对照组治疗总奋效率为7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冇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中医治疗的方式,获得较好的临床成效,脾肠病症临床中使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性问题,兼顾身体调理,虽然见效慢,但是远期效果优秀,临床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冇较大的应用价值。1.讨论3.1脾肠病症患者病症分析脾肠病症在消化系统中是最为常见的多发病,其症状易反复发作,并且病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苏临床表现为厌食呕吐、嗳气、胃痞隐痛等症状

7、。中医认为脾肠病症是属于内科病症,症结主要在胃部,而胃部是体内气血的脏腑,外邪入侵以及饮食不调均可伤害胃部,引起变生诸症与积气淤滞;如果胃部受损的吋间过长,定会由实转虚,导致气虚胃弱;若气息调和不当,也可引起胃痞或是胃脘痛。因此中医治疗以健脾消滞、燥湿通脉为主,通过滋补胃部、畅通胃肠,促进患者机体系统的循环,实现胃肠黏膜受损组织增生,改善患者消化系统功能。3.2脾肠疾病的致病因素探讨人多数患者是由于肠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或者是由于饮食问题造成的,患者的情志业余该病的发病相关。患者的胃部如果长处于被病毒侵蚀的状态就会造成越来越弱,引发各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