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美的真谛

旅游中美的真谛

ID:2407841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旅游中美的真谛_第1页
旅游中美的真谛_第2页
旅游中美的真谛_第3页
旅游中美的真谛_第4页
资源描述:

《旅游中美的真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旅游中美的真谛一、旅游过程中的审美  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二、国学“真、游审美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

2、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

3、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

4、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

5、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

6、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三、旅游审美中的真谛.17.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为什么同一审美客体,会随着旅游者修养不同的双眼,而变得“一景千面”呢?这是因为知识和修养不同,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遨游于美的长河,必须努力学习,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要发现美,光靠直觉而无一定审美修养和相关知识是难以奏效的。有了知识和艺术的修养,还需要有健康的审美

7、趣味。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有高低之分,也有健康与病态之分。每个人的审美情趣都有其个性差异,这种差异除了先天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此,要提高旅游审美能力,就必须端正观点,培养健康的情趣,此外,旅游活动还需要良好的审美心境,一个人的心情的好坏,能影响他的五官感受能力,心境开朗,就会感觉敏锐,登山则情满青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反之,心境抑郁,感受就会迟钝,而心境愁闷,则可能失去审美兴趣。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

8、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旅游审美的特点: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旅游审美,寓美于游的传统意识。比如,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的“山水有清晖,清晖能娱人”等等。至于近代现代的仁人志士流连景观,披奇抉奥,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