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ID:24080579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_第1页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_第2页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_第3页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陈尚宽(上杭县第三中学,福建龙岩364200)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它是对常规教学方法的发展。笔者将首先介绍探究性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性教学;方法:G633:A:实行新课改以后,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教学把教师当做教学的中心,现在的教学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行探究性教学,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

2、问题。探究性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一、实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探究性教学主要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学生一旦学会了自主性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此外,实行探究性教学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能力。在初中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并学会迁移运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具有

3、探索的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后,又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该把探究性教学作为平台,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二、分析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方法(一)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现在的课堂教学讲究效率,课堂教学不是对公式、定理和概念的记忆,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注意的

4、是问题情境必须贴近生活,教师设置一些比较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会主动的参与探究性的教学。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例,新人教版课本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相似性,笔者先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圆规和量角器,学生画出两个三角形△ABC和△A′B′C′,使∠A=40°,∠A′=40°,然后测量两个内角的度数,看它们是否相似?接着使∠A=40°,∠A′=40°,∠B=70°,∠B′==70°,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让学生测量并计算AB:A′B′,AC:A′C′,BC:B′C′,观察三边

5、是否成比例。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轻松,充满乐趣。(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个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进行交流、合作的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小组的交流、合作,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根据笔者的经验,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必须注意原则性。第一,注重分组的合理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学生

6、通过小组学习起到互补的作用。第二,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式的学习,还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对自己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第三,教师要参与小组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就不起作用,教师需要及时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第四,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让各小组间进行互评,科代表点评,最后教师对小组进行整体性的评价,与此同时,对小组成员

7、的合作能力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三)对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选择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需要注意选择探究性教学的内容。首先,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应该讲究趣味性。例如在用列举法求概率时,P(A)=。教师让学生制作5根纸签,纸签上写着1、2、3、4、5,让学生随机抽取一根,然后教师让学生计算抽出的号码有几种,抽到数字3的概率是多少?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纸签,自己进行抽签,全过程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感到很有乐趣。其次,教师在选择探究性教学的内容时,必须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

8、时,为了让学生对勾股定理有更详细的理解,教师在黑板上划出边长为“3、4、5”以及“7、24、25”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的学习,学生得出结论“32=4+5”、“72=24+25”,这样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师需要举出反例,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选择内容时,必须讲究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三、结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