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ID:24143010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思想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构造地质学专业高层次科学人才。1.硕士学位掌握构造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独立野外及室内研究工作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基础应用前景。2.博士学位博士

2、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的科学理论以及相邻学科,并具有宽广相磷学科和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备强的野外调查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构造地质学科以及和其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基础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二、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及表层物质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维持充足的能源、固体矿产、减轻地震等地质灾害和优化环境提供构造地质学依据

3、的学科。构造地质学是以固体地球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在宏、微观不同尺度上研究大陆地壳、岩石圈的组成,地质构造现象和地球系统的演变规律。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1)大陆岩石圈板块及其造山带组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2)深部构造(3)构造物理(4)盆地形成与演化(5)显微构造(6)构造热年代学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

4、,再经面试合格者。2.硕-博连读: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第四学期中期考核优秀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合格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2

5、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第一外语(4学分)B类:大陆岩石圈动力学(3学分)高等地球化学(3学分)C类:构造地质专题(3学分)板块构造新进展(3学分)D类:古地磁与磁组构分析(2学分)区域构造分析(2学分)盆地构造分析(2学分)显微构造学(2学分)(二)博士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英语大陆地球动力学(2学分)盆地构造与油气聚集(2学分)地球探测与深部构造(2学分)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入学后3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2.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

6、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3.所有学位课程均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系统阅读国内外有关科技文献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外语、政治)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任课教师负责执行。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出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的能力。3.中期考核硕士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博士生入学后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教研室和导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选题和进展情况及掌握的国内

7、外最新研究动态等进行考核,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肄业处理。八、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和工作区。选题选区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高科技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或教研室组织有关专家听取评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确定后,应似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主要学习内容和与论文有关的室内外工作打算。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

8、院备案。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工作报告。九、答辩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请至少2位(其中至少有1位是外单位专家)、博士学位论文请5位同行专家评阅论文(其中至少有2位是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委员至少2人,跨2级学科委员至少1人),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委员需正高职称,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人),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