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18导联

心电图18导联

ID:24178533

大小:7.08 M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心电图18导联_第1页
心电图18导联_第2页
心电图18导联_第3页
心电图18导联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电图18导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8导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重症护理之窗十八导联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

2、、损伤情况。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

3、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如根据黄宛教授所著《临床心电图学》第五版中所提出心肌梗死区的定位划分,目前采用是根据Meyer氏临床病理对比研究,将心肌梗死分为前壁(含前壁、前间壁、前側壁、高側壁四个分区)及下壁(心室后側和膈面)两大部份,这几个分区中任何一个分区发生心肌梗死时,可同时反映在数个导联上各有其特征。如前壁心肌梗死时在心电图胸前导联V2-V4出现异常Q波、ST-T相应特征性变化;前间壁心肌梗死

4、则在胸前V1-V3导联出现相应变化;若梗死区局限于前側壁,则在Ⅰ、avL、V6导联出现以上几个方面变化………。又如以正后壁心肌梗死为例:传统的后壁心肌梗死诊断过去一般为采用Ⅱ、Ⅲ、avF导联相应心电图改变确定,根据Perloff氏提出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及深凹型倒置T波可以反应在胸前导联V1及V2,表现为Rs及T波高耸,这正是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倒影,此时可同步记录到V7、V8、V9导联梗死特征心电图改变;而V1、V3导联心电图改变需在充分发展期才能反映出来,近年来学者们常在常用的12导联外

5、加做V7、V8、V9三个导联进行综合分析,可对后壁范畴的下壁、正后壁、側后壁等部位心肌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右心室心肌发生的缺血、损伤、坏死等情况,在常用的12导联中对此无甚价值,由于右心室心肌供血也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右心室梗死几乎均合并有左室下、后壁梗死;并且,右心室心肌梗死又往往有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短的明显特点,在临床上常用加做V3R、V4R、V5R导联方法进行解决,无法同步记录到和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在以上所涉及的静态心电图情况下的操作,是在做静态心电图时,需在做完12导联心电图后向左右加

6、做右心室及左室正后壁导联,且无法做到检测患者各种状态心电图变化,并可见根本无法做到同步记录下左室正后壁和右心室心电图情况,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无法做到同步记录左心室正后壁和右心室心电图情况。由此可见,若想全面观察心脏心电图情况(同步情况下同时观察到右心室和左心室正后壁情况),仅靠静态心电图和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还是不够的,只有能够同步描记了18导联心电图信号的仪器才能解决此问题。因此,同步记录十八导联心电图观察此类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