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ID:24207769

大小:7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_第1页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_第2页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赵玉锋彭玉芳李静(通讯作者)(湖北省黄石市第五医院检验科湖北黄石435005)【摘要】目的:探论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Id木希森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78例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正常对照组45例。结果:与正常对组比较:轻度烧伤组P>0.05;中度烧伤组P<0.05;重度、特重度烧伤组P<0.01o结论:中度以上烧伤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异常,是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

2、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关键词】烧伤;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81-02烧伤患者体内发生不同程度一系列病理改变,这一过程中括血液学的变化,由于致病因素不断作用,病情持续发展,血液由烧伤初期的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木文主要研宄低凝状态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中的变化,讨论其临床意义。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烧伤患者178例均为院烧伤

3、整形科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的住院病人,男性99例,女性79例,年龄5至56岁,平均年龄28岁。正常对照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5至52岁。以上两组均排除肝病史和口服己抗凝剂药物病例。1.2仪器和方法使用日木希森美康公司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原装进U配套试剂。枸橼酸钠抗凝剂109mol/L用量0.2ml,抽血1.8ml。3000r/min离心lOmim分离血浆进行测定。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见表不同

4、程度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凝血指标结果(x+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StltAOS,*P<O.Ol从上表显示,患者轻度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烧伤组与常对照比较有差异(P<0.05);重度烧伤和特重度烧伤组比较冇显著性差异(P<0.01)o3讨论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等系统的功能处于动态平衡中。大面积烧伤时,由于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因素的作用,引发各系统功出现异常变化。血管内皮破坏,激活内、外源凝血途径;热损伤致蛋白质变性,它也激活凝血系统使凝

5、血功能显著增强。病人体内形成广泛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1]。PT主要反应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在组织因子参与下,静脉损伤和血流缓慢时,由静脉内皮和功能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经过一系列分子水平的改变,转化为血栓前状态,继而形成血栓。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大量消耗。APTT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含量与活性,内源性凝血因子被激活,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2]。TT是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所需要的吋间,它反位的是血浆中是否有足够量的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的正常需要[3】,TT增高因素冇待研究。Fbg是血液发生

6、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分子标物之一。它可反应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是血栓形成和溶解标志。DD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的产物,其水平增高反应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标志物之一[4】。本次实验重度、特重度烧伤组的Fbg、D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提示体内奋血栓形成或继发性纤溶。诊断DIC吋,DD.K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可达100%,故DD被视为早期诊断DIC首先分子标志物[5]。本研宄发现中度烧伤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增高(P<0.05)凝血指标轻度增高;重度组以上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P<

7、;0.01),PT、APTT、TT、Fbg、DD显著增高。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出现障碍,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冇出血倾向。特别是重度以上烧伤患者吋刻面临着DIC的威胁。因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检测凝血系统指标,可以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预测可能出现的血液低凝状态、重度烧伤后引发的DIC,以便及早采取相治疗措施,这在烧伤救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方之杨等主编。烧伤理论与实践。第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57-158;170-179[2】吕小英,孙光伟,王厚服.重度烧伤患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

8、857-858.[3】秦燕春,瞿晓媛,周友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凝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