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ID:24250935

大小:5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_第1页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_第2页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齐志艳山东省淄傅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心小学255400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材分析1.教材的多样性(1)古诗词的题材特点丰富多样。小学古诗词题材丰富多样,选编的材料中几乎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

2、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当然,其中不少分类并非那么明显,如写景和写意、咏物和言志通常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苏轼的《题丙林壁》、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等,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2)古诗词跨越的年代悠久。选编入小学语文的古诗词,远至《诗经》,近至近代的谭嗣同《狱中题壁》一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周恩来、朱德的近体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寄语蜀中父老》,饱含革命激情,体现了新一代先驱领袖的气概,时间跨度上下几千年。尽管,其中很多诗歌并不适宜当作教材,但作为古诗词的阅读材料,作为新课标规定的160首优秀诗文的背诵量

3、,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2.教材内容的层次性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木上还没有只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琅琅上口、易于诵记。三、四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冇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奋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奋更高一些的要求。高年级

4、阶段,学生己有较深厚的学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此阶段选编的材料篇幅稍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有所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石灰吟》、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侍风雷)、林升的《题临安邸》。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

5、人对己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0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吋,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冋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冇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

6、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M、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吋,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吋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

7、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策略二: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1)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