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ID:24372984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_第1页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_第2页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_第3页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

2、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

3、作手法。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人生追求。[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

4、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

5、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题解: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

6、且进行范读。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3.全班齐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三、学习课文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