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

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

ID:2441701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_第1页
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_第2页
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_第3页
资源描述:

《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摘要]关于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另一种认为经济增长应该归功于人力资本存量。对年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却表明,这两种理论对于我国来说都不适应。现阶段,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反作用。这可以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中寻找原因。  [关键词]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F201[]A[]1005-6432(2011)5-0082-02    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另一种认为经济增长

2、应该归功于人力资本存量。1994年,JessBenhabib与Spiegel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力资本其实是以存量的方式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已经被人们所接受。那么,对我国来说,人力资本是否同样以存量的方式起作用呢?本文将采用JessBenhabib与Spiegel的研究思路,对此作一个检验。    1相关的理论回顾    20世纪中叶,舒尔茨等人将经济增长源泉的桂冠戴在了教育等人力资本之上。舒尔茨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资本投入分解为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通过计算社会积累的教育资本量来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20世

3、纪八九十年代,Lucas(1988)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构建增长模型,同样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他与Romer等人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主要于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JessBenhabib与Spiegel(1994)的研究指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是通过增量的方式,而是通过存量的方式起作用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人力资本简单地视作一种生产要素,因为对于一种生产要素来说,只有投入增加了,生产才会增多,经济才会增长。但人力资本不同,它是以存量的方式起作用的,人力资本即使不增加,只要有一定量的存在,它也能对经济产生推动作用。JessBenhabib与Sp

4、iegel是对上百个国家进行跨国的计量分析,得出上述成果的。本文将按照其研究思路,用年度数据,粗略检验人力资本对我国的作用机制是否仍符合存量方式的假定。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经济增长的理论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采用这个函数。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人力资本,再将该函数转化为对数差形式:  Y为人均GDP,K为固定资本平均量,L为劳动率,H为人力资本存量。以此检验经济的年度增长与固定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量的关系。  2.1数据的获得  对于Y——人均GDP的数据,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对

5、于劳动力,用从业人口除以总人口表示人均劳动力,数据也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寻找。难以得到的是固定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这只能通过估算得出。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思路是:本年固定资本=上年固定资本存量×p+今年固定资本投资,p为折旧率,我国一般取为10%。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国内学者的计算方法是Year=6×a+9×b+12×c+16×d,a,b,c,d分别代入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中,受过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所占比率。由于可得性,只应用近13个年度的数据进行检验,这么小的样本容量缺乏

6、说服力。因此,本文所作的计量分析结果是不精确的,它只能够作一个粗略的检验,检验一下JessBenhabib与Spiegel的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年度增长是否有一定的适应性。下面我们将会看到,检验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2.2模型检验  运用Eviean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aryeconomic,1994,34:143-173.  [2]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5-21.  [3]吴方卫,张锦华.教育平等的地区分化与地

7、区分化下的教育平等[J].财经研究,2005(3):5-15.  [4]潘士远,林毅夫.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3.  [5]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26-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