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

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

ID:24452000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刍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议学生习作中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重庆市大足县珠溪镇中心校402372庄永琼【摘要】由教师“大大揽”的传统的习作评改方法,耗去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累了教师,又减损了学生习作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新课标倡导对学生习作评价方式的软化和多元化,据此,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培养学生习作自改、互改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关键词】范改自改互改习作兴趣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习作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否做好习作批改,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即教

2、师文前指导一一学生习作一一教师修改一一文后讲评。这期间,耗去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习作批改。几乎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是“满篇红”小到文章错别字,大到文章的句子,段落以及结构,教师都不辞辛苦地一一修改,大增大删,学生的习作也剩为数不多的几句话,这其中,作为教师的辛苦就不言而喻。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想过没有,经过你这样修改出来的文章,乂有多少是学生的水平呢?我们苦思冥出来的好词佳句,学生能否理解其中的意思?教师一一修改的错别字,学生宄竞去看没有?学生在整个习作评改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改作文是老师的事。这就造成

3、了学生拿到作文木看一下分数和评语,甚至看也不看,就往书包里一塞,写一篇忘一篇的局面,教师不辞辛劳的付出收效甚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到:“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新课标对学生习作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把老师从机械重复而又繁重的作文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给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所以我认为,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把每个学生的习作弄得“满篇红”,相反,应该

4、让他们自己来修改,即培养他们的自改、互改的能力。为此,我结合对科研课题“中小学生自主写作能力与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教师范改,授之以渔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又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我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指导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要让学生养成自改、互改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做精心的引导、示范。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首先,我选择上、中、差具冇代表性的的学生习作各一篇,将三篇习作输入电脑,(留出修改位置),利用多媒体将

5、习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找出习作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改正错别字、病句,接着看文章的选材是否紧扣中心,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修改,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指导。最后由教师执笔,师生共同修改。同吋教会学生使用一定的修改符号,如:错别字用“□”框出,病句用“一一“画出;好词佳句用“△”标出;好的段落用标出等。二、自改底稿,培养良好习惯。“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即便是大作家的作品,也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定稿的,小学生的作文更需要多加修改,可是现在学生作文存在一个普遍不良现象,就是一

6、稿定论,打稿子流于形式,稿子的质量不高,修改起来很闲难。所以打好底稿对修改好文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打底稿吋,我规定必须写一行留一行,留出修改位置,稿子写完一段,先检查有无错别字,再看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句子通不通顺。最后把全段念一念,看看整段意思是否连贯。这样一段一段地写,一段一段地修改,待学生打完稿子,再检查段与段之间过渡是否自然,是否紧扣中心写的。叶圣陶先生说:“读,对修改文章最为方便,而且是有效的”,此吋,我引导学生采用“读改相结合”的方法法修改作文。一读修改错字与标点,首先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在读很容易发现错误,特别

7、是错别字与标点,发现错误就•一一修改;二读语序改病句,学生在读中发现语句不通顺,将病句给以疏通;三读紧扣中心定删减,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进行完前两环后进行,文章是否紧扣中心写的,冇无重点,详略是否得当,根据习作情况定增减。我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学会在读中修改作文。当然,有的学生喜欢全文写完后修改,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自己习作的问题不可能都能发现、修改。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以鼓励为主,教师重点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如此自我修改,天长日久,就会养成良好习惯,获益匪浅。三、学生互改、补充积累。学

8、生限于自己习作水平,往往对自己作形成了思维定势,里然自改后习作明显完善多了,但难免还有不少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要挖掘集体的智慧,进行互相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不能要求过高,能保留的一定要保留,能不改的就不改,尽量保留学生原意,爱惜学生的劳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