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ID:24457993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1页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2页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3页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

2、,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

3、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①陂陁(pō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4.对#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

4、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思路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B.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

5、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C.本文表达有韵味。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D.本文情感有变化。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5分)(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6、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