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

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

ID:2453703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_第1页
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_第2页
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_第3页
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  【摘要】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是在儒、释、道三家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的,如何让它以人文和美学的意识形态展示给我们,应该从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说起。  【关键词】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异整合的历史,儒道两派的相互补充和对立,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一形态最初产生并形成在先秦两汉时期,而它的成熟,则在魏晋时期及其以后。  汉代充分发展的儒学,至东汉末年已经衰微。大汉帝国的崩溃及社会大动乱,更有力地宣布了儒家政治理论学说及与之相辅而行的“经学”的虚

2、伪。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到正始年间,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便应运而生――玄学。它极大的影响到两晋和南北朝,成为上层思想界的时兴思潮。  玄学本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家们高举“崇尚自然”的理论大旗,各流派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贬抑儒学。但是,玄学家们的本意并非要排斥儒学,否定儒学,而是主要在于批判虚伪的“名教“,批判那些假借儒教之名而行异端之私的人,从而在思想上也是儒道的合流。4  首先,玄学本是授道入儒、儒道结合的产物。从儒、道两派的基本思想倾向看,他们都重视知识分子的心灵塑造和人格理

3、想。儒家重视政治人伦,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主张在社会中确立个体的价值;道家重视个人的自由,以逍遥无为作为人生理想,主张在超逸社会中确立个体的价值。可以看出,道家和儒家在精神层面上并非全然对立,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因素。  其次,道家的自然主义也是儒家认为主义最好的补充,道家的淳朴、无为观念均产生于“自然”的道德准则。而“自然”,又是天地与人生的最终和最高标准,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其实这种思想也是道家的自然主义与儒家飞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调就是宗法理论和人际协调,所以就把复归

4、“自然”当做安置身心的一种途径,成为人生的首要意义,可以说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人世与自然就成了两个人生,两种天地,既受人世的洗练,又受自然的陶冶,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士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点。  其实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虽谈玄论道,但仍尊孔子为圣人,只是赋予了他们一些恬淡虚静的道家品格而已,这也是整个魏晋玄学的主要特征。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政治、为中心的人文之学,那种通六艺、重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以及追求人生不朽、立德、立功的价值观,始终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也是维护和支撑封建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即使

5、是崇尚自然,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4的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并不反对儒家学说的伦理秩序,而只在于反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名教的异化。比如嵇康,他虽然跑到深山里去过一段隐居生活,但还是牵心时事,最后又回到了令他痛苦、愤慨的现实中去了,从他刚肠嫉恶,遇事便发的性格,以德报怨的人生观上,我们也能看出,他在骨子里仍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老庄思想不过是他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延长而已,其实这一点,我们都知道,魏晋名士大都出身于大家贵族,所受的教育也仍为儒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思想也只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放达、超脱,而并非真正的内心

6、深处的表现。  纵观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形式严峻,社会动乱,名士们深处其中,如何全身避祸,把握人生也就成为一大难题。魏晋名士上有寄情山水、游心于自然,以其恢弘的胸襟,开拓一片空灵清新的心灵境界的陶渊明;下有放浪形骸,纵情声色,于乱世中随波逐流以苟活的阮籍。总之,表面上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外表尽管装饰的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着人生,非常痛苦③。  由于以上两种矛盾,于是也就形成了魏晋士大夫乃至以后历代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两面性――4现实和超越。一方面入世,积极谋取建功立业,并恪

7、守儒家的传统美德和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出世,追求超然物外,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尘世之外,逍遥无为之业。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每当为难关头舍生取义,悲歌慷慨;一方面又孤高自守,愤世嫉俗。一边身在江湖,一边却又心系天下。这种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常规文化心理结构,从魏晋玄学构建出来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基础,也奠定了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极其深远。后世的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有着匡世济民的愿望,也都有着超逸世俗的品格,这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

8、化儒道互补的风貌。  魏晋玄学已是历史的过去,但它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和美学思想,源远流长,而我们当代社会中的文人墨客也存在或者说一定会有这种价值观念,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美的历程》李泽厚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