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

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

ID:2457882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_第1页
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_第2页
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_第3页
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_第4页
资源描述:

《活用教材 精巧设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活用教材精巧设问  摘要: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以大语文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活用教材,真实的指向学生的需要,精巧设计问题,不断给学生新鲜的刺激,让务实•趋活•求新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思考,让课堂成为具有灵动生命力的课堂,具有张扬个性的课堂。  关键词:活用教材;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11-01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问是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

2、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日常教学中师在深入解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后,就会设计众多的教学预案,在课堂付诸实践中,又以问答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设计出来的问题真实的反应学生的需要,活泼新颖、形式多样、诙谐有趣、声情并茂,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才能让40分钟的课堂成为最有效的课堂,这成为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的目标。笔者将教研活动中的点滴感悟阐述如下:  一、求真务实4  语文课程首先要有语文味,这就是要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技巧,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

3、?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能,还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课堂教学要少一些心浮气躁,故作矫情,故弄玄虚,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应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利用“薄”的原则简单教语文,学生也应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利用“厚”的原则扎实学语文,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在“厚”与“薄”的演绎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删繁就简、化零为整  有效的提问忌繁贵简,试想堂课上教师

4、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众多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拷问式”课堂教学。学生身处铺天盖地的追问中,只会亦步亦趋,穷于应付。哪里还有主动权,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删繁就简,化零为整。这就要教师紧扣学段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文本的特色来确立文本主题主线,找准切入点。并且在教学中围绕主线整合文本信息,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  2、顺流开渠,融会贯通  常常

5、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4。教者要树立这种大语文观,善于在课内与课外联系处提问,顺流开渠,将学生顺利的由课文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样的问题,能引领学生走近生活,拓展视野。把“薄”书读“厚”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二、灵活应变  在教改新形势下的新课堂,开放创新,气氛活跃,随意性强,意想不到的教学问题随时会出现,再完备的教案也难以囊括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应变,做到因学设教,因势利导。  1、欲张反敛欲取反与  在教学上,教师为了让学生积

6、极参与,常以“能而示不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去“为”,让学生“能”之。故课堂上你常能听到这样的发问:“谁能帮助老师……”有人称这种方法为“示弱法”,笔者认为教师不惮示弱,正是为了学生能因此变得强健起来。  2、循循善诱拨云见日  循循善诱,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现结合小学语文《鲸》一课的教学片断,就有关问题作出探讨。  三、标新立异  问题的设计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

7、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1、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  教材中有许多经典老课文,教师在开课时,都不愿选择这类课文,因老课文出新意是件不易之事。授课者应该深入挖掘,细致品味。才能使问点推陈出新,想别人没想到的。让一篇课文承载更多的内涵。  语文教学同时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任务,每篇课文都可以辐射出若干道德,教育的线索。  2、披文入情,情动辞发  在文章的动情点设问,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情感,在

8、教师引导下,从用思维与文本,作者对话,转向用心与文本、作者交心。也就是将学生由“我知道了什么,我懂得了什么”,引向“我心被触动,我心被感动,我心被陶醉……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的“感悟老汉精神”部分,成功的做到: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心读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