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ID:24646672

大小:72.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_第1页
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_第2页
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_第3页
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_第4页
资源描述:

《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哈尔滨市呼兰区屮医医院150500摘要:目的分析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8例儿童肱骨踝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所有患儿均采行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平均4.8±0.7个月,骨折均在6-11周愈合,术2个月内恢复肘关节功能,患儿6个月复查时,肘关节功能优37例(77.08%

2、),良10例(20.84%),可1例(2.08%),优良率97.92%。结论对于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患者采用交叉克氏针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稳定性强,避免了患儿再次手术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儿童肱骨踝上骨折;交叉克氏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临床效果肱骨髁上骨折作为一种儿童常见近关节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50%-70%,3-10岁儿童多见,以5-7岁男童发生率最高[1]。由于儿童肱骨髁部的特点是薄、宽、扁,因此,骨折后复位较困难、维持较难、对位差,易发生肘内翻及关节受

3、限等,因此要慎重处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A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及方式较多,以手法复位后石膏小夹板外固定为主,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易发生外固定后再错位,造成肘部残疾。笔者通过对该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8例肱骨踝上骨折的患儿行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8例肱骨踝上骨折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均为跌伤所致的闭合型骨折;其屮,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3-

4、12岁,平均年龄6.9±2.3岁;伸直型34例,屈曲型14例;骨折至手术吋间0.5-6d,平均3.2±0.8d。1.2手术方法患儿均行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静脉全麻或臂丛全麻,于患儿肘外侧做切口,4cm-6cm长,由肱桡肌于肱三头肌之间将肱骨髁上部显露,前后侧骨膜剥离,骨折端充分显露,清洗干净骨折端的凝血块,牵开骨折部位的嵌压软组织,轻柔的纠正骨折部位的重叠移位,复位正侧方及旋转移位;骨折端复位,依照尺侧做稍分离、轻度挠偏或尺偏型矫枉过正、不矫枉过正桡偏型、

5、桡侧嵌插的原则进行复位。由外上髁将直径1.5-2mm克氏针钻入内上方,以对侧近端的骨皮质处出现2mm左右针尖穿透为宜;于患儿内上髁偏前处,做经皮闭合穿针(应査明尺神经位置,以免损伤尺神经),保持与肱骨纵轴成35。-40。角,取克氏针分别交叉钻入对侧皮质,做肘关节伸屈活动,以确定骨折部位稳定性良好,对于不稳定者,可再加一枚克氏针于外髁处使其稳定;在距骨折线外侧1cm处用2.0mm直径钻头钻孔,前方、后方均钻,1号PDS-II可吸收线绕过外侧克氏针针尾,行“8”字缠绕后打结;骨折外侧给予施压,肘关节做伸屈活动

6、,查看有无异常,无异常者将克氏针的针尾留于皮外做90度弯曲,剪短多余部分,内上髁针尾折弯时以不压迫尺神经为宜;反复冲洗伤U,确定伤口干净后逐层关闭切口;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前臂,取中立位。术后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5d,将患肢抬高,术后2-3周可拆除石膏,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强度和范围,以免骨折发生移位和出现再次骨折情况,康复功能锻炼吋,应注意将克氏针的针尾用无菌辅料保护好,术后8-12周复查,愈合无恙的患儿可拔除克氏针。1.3疗效标准[2]术后6个月来

7、院复查,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1)患儿做丢失伸屈及提携角功能在0。至5。之间为优;(2)患儿丢失伸屈及提携角功能大于5。但小于10。为良;(3)丢失伸屈及提携角功能大于10。但小于15。为可;(4)丢失伸屈及提携角功能15。以上为差。2结果本组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行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平均4.8±0.7个月,骨折均在6-11周愈合,术后2个月内恢复肘关节功能,患儿6个月复查吋,肘关节功能优37例(77.08%),良10例(2

8、0.84%),可1例(2.08%),优良率97.92%。3讨论由于儿童生理解剖特点,肱骨下端较薄,髁上部正好位于密质骨和松质骨的交界处,前面是冠状窝,后面是鹰嘴窝,冠状窝和鹰嘴窝之间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骨片间隔,冋吋,该处也是肱骨向下行的应力弱点,因此易发生骨折。约90%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伸直型[3],手法复位外固定术是临床上多采取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发生骨折移位吋,复位外固定术后发生再移位的概率较高,一旦治疗不及吋,易肘内翻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