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

ID:24658267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5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_第1页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_第2页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_第3页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_第4页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论文基于学情理答,达成高效课堂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答的角度去探索达成课堂有效性的途径。笔者将学生在课堂中应答的情况分为答非所问、切中要领和出乎意料三类。并依据这三种不同的学情提出提示内容,开拓思维;由错究因,拨云见日;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涵咏品味,触类旁通等十种理答策略,同时结合具体课例展开阐述。关键词:学情理答策略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告诫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要以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生成、精神人格成长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

2、重要途径之一,在于实现课堂理答的有效性。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理答”的专家之一,华师大教授崔允漷对“理答”作了如是阐述:“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可见课堂理答是对学生学习、生命成长的真正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理答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答语言单一,简答的理答言语不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理答缺少灵动

3、,单板的理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答缺乏引导,无序的理答使学生失去学习方向等。那么,怎样的理答对学生成长而言是有效的呢?笔者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应答情况,结合具体课例对教师理答策略作如下探究分析。一、于答非所问时理答,拨乱反正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要让学生在艰难思考中培养毅力,体验成功。所以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既不奉送“真理”,也不听之任之,而是利用学生错误应答中的有效资源,追问暗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促其思维发展。1、提示内容,开拓思维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发现学生因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所限而思维停滞无法开展,就可以介入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本,帮

4、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障碍。现将笔者执教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童年絮味》的部分实录展示如下:师:文章絮叨了这么多童年趣事后,为什么还在最后讲述“我”害怕梅雨?生:她觉得也蛮有趣的吧。(这一回答明显是误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师:是吗?你在这两段文字中把能表现“我”情感的词语找出来。生:“害怕”、“咬着牙噙着泪”、“仍是”、“又湿又冷”。  师:从这些词里你读到了“趣”吗?(生摇头)师介入文章的历史背景:舒婷生于1952年。1958年,舒婷6岁,中国兴起“三面红旗”经济政治运动,使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1959年到1961年中国又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在这

5、三年,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的农民多达三千万。结合这一资料,你是不是有了别的见解?生:舒婷写最后一件事是告诉我们她的童年是艰苦的。7师:那为什么回忆起这段苦难的岁月作者依旧乐比苦多呢?生:因为孩子能以苦为乐,他们能从苦难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师:这就是童心的可贵。在这个案例中,笔者牢牢抓住学生思维停滞时的契机,在启发学生对忽视的内容作出二度思考后,介入相关历史背景,使学生领悟到童心能超越所有的苦难,给人带来生机和幸福。这样,理答就跨越了时间、超越了文本,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2、由错究因,拨云见日初中学生已有自己的思考,当他们回答错误时,教师耐心告诉学生思路偏差的

6、地方,提示学生转换思路,得出答案。这个理答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以笔者执教《绿色蝈蝈》时的一个理答片段为例:师:蝈蝈的习性是什么?生:蝈蝈的习性是第三段“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师:蝈蝈为什么会被称为“艺术家”?生:因为他的叫声。师:第三段集中写的就是它这方面的特征,是不是?习性是具体的表现,而不是比喻性的词语。生:哦,这段写到了蝈蝈的叫声啊!师:文章还写到蝈蝈什么样的习性,你再找找看。生:蝈蝈喜欢吃甜食,还喜欢吃蝉,喜欢一个接着一个的吃……(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师:你有没有发

7、现你所找的蝈蝈的习性都有个共同点?生:都是关于吃的。师:当我们找寻到的答案是有共同点的时候,就将他们归纳起来。生:这里讲的是蝈蝈的食性。该生首次回答不合题意,教师很明确地告诉他“习性是具体的表现”,学生很快就依样画葫芦,从文章中找到别的具体的内容,但显然是散乱的。教师再次提醒他要学会从具体的内容找到他们的共性,再加以概括,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再次回答就很精彩。3、分解难点,化难为易学生答不上来,可能因为问题难度太大。这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序列的形式,把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一个个来回答,最终导向正确的答案。小问题之间的关系显示了一定的思考逻辑,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