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ID:24661709

大小:58.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_第1页
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_第2页
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_第3页
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优化急诊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优化护理抢救流程,延长护理广度。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重点优化护理抢救流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1.0±0.3)min,抢救时间(35.1±9.1)min,AMI复发率(5.3%)、PCI发生率(13.1%)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优化;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2、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1】,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2-3】。因此抢救过程务必争分夺秒,赢得宝贵的时间就是赢得生命。鉴于此病发病急,病情危重,若患者家属惊慌失措,处置不当,还会贻误病情。本研宄重点在于优化护理抢救流程,延长护理广度,争取家属的配合,从而提高抢救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诊断标准。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甲状

3、腺、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32-81)岁,平均(47.6±8.2)岁,男性22例,女性16例。对照组年龄(35-79)岁,平均(46.9±9.5)岁,男性25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的护理和抢救流程:患者胸痛拔打120,医护常规出诊,根据病情进行吸氧、输液,转运进入抢救室后,接诊护士安排床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血液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等,明确诊断后做术前准备。

4、1.2.2观察组护理建立优化护理小组,遴选优秀护理和急救人员,优化过程如下。院前优化:接到急救电话后3min内务必出诊。急救医生及时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初步了解病情,指导进行初步应急措施。包括平放患者,不随意搬动,头偏向一侧。鼓励患者,平稳其情绪、有条件的进行吸氧等。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为患者吸氧,建立输液通道。在搬运过程动作平稳,迅速,保持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安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查(如有必要予18导心电图)。运往医院途中,急诊医生与接诊护士联系,嘱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包括床位、氧气、心电监护

5、仪、微量泵、抢救车等。如患者疼痛感特别强烈,且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硬死特征的血压正常者可酌情考虑肌注吗啡。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采取先救治后挂号,赢得抢救时间。接诊护士首诊负责制,接诊后若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查血常规、心肌标志物、心肌酶检查以及吸氧保暖、心理疏导等护理,结合患者的病史与检查结果确诊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做好介入手术准备。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AMI复发率、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等。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6、。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发生率、构成比等描述,统计推断采用2检验,两组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