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法而教,还“学”于生

循法而教,还“学”于生

ID:24682459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循法而教,还“学”于生_第1页
循法而教,还“学”于生_第2页
循法而教,还“学”于生_第3页
资源描述:

《循法而教,还“学”于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循法而教,还“学”于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形成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追求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元素。许多老师也试图以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和别具一格的教学策略来诠释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不过,不断变化的教学形态,在让人目不暇接、感叹不已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语文课究竟是展现老师对教材理解的独特视角以及彰显教学效果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本,踏实做好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还“学”于生的课堂?答案当然是后者,可是如何才能真正还“学”于生呢?笔者认为,应该循法而教,顺学而导,这样才能对语文教学的真谛有更深的感悟。  一、朗读方法

2、――在点拨中不断强化  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要达到这个要求则难上加难。因此,教师要不急不缓,有条不紊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细致耐心地指导,这样课堂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边评边议,不断点拨,强化了学生对读的方法的领会,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习,并由“读会”走向“会读”,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力量。  例如,在教《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信赖”二字的真谛,我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珍珠鸟信赖“我”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很快就知道了珍珠鸟信赖“我”3的原因。我们要在语文课上启发学生,不仅要让他们读,还要帮助他们掌握读的方

3、法,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在提炼中巩固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上的读写结合更有实效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让他们从课文的阅读中吸取养分,让读与写巧妙结合。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作者是如何写的,引导他们从阅读中感悟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人物、事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帮助学生在阅读时理解文本。以阅读为引子,以写法为教学主旨,在阅读中内化写法,既简洁又高效。  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珍珠鸟吗?它的哪些地方让你们喜爱?”一位学生说:“它可爱,它不怕人,它会站在书架上,还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还有

4、一位学生说:“它胆子大,它敢靠近作者,还喝作者的茶,甚至还会站在作者的肩上睡觉。”……我笑着说:“你们说得太好了!那么,如果让你们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你们会怎么写呢?愿意试一试吗?”学生们听了,立刻心领神会地动起笔来。利用读写结合来引导学生写作,为语文课堂揭开了言语表达的秘密。  三、内化方法,在概括中注重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背诵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储备语言,让他们增加语言积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内化好词佳句,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除了背诵的要求,课后还有词语理解、句子辨析、段落讨论等要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发挥教材例子功能

5、的重要策略,也是体现“教是为了不教”3的教学理念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背诵的方法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与共享中,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的窍门。内化学习方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其实,方法真的远比知识更重要。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时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积累。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引导学生内化学习方法,这样教学才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感悟方法,入情入心  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我们要紧紧抓住语言感悟这一条主线展开课堂语言实践。我们不需要明确地指出如何感悟句子,只要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打开思维的阀门,抒发自己

6、对生活、对父母、对成长的种种看法,入情入心。学生的交流自然真切,老师的引导点拨如水无痕,课堂气氛融洽、和谐,令人沉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悟的方法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却又能够感受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没有生硬的灌输,学习的过程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才能直抵学生的内心。当然,感悟文本的方法因文而异,也因人而异,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感悟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总之,要让课堂因学生的成长而精彩,我们要做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而循法而教,正是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7、的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长,让他们的语文知识在阅读中得到积累,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得到提升。  (责编莫彩凤)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