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ID:24687935

大小:5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_第1页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_第2页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四川省南充市嘉陵IX镇泰中学罗晓芳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当前要胜任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观念,大胆创新,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下面就历史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观点。一、知识串联法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基木要素构成,历史课教学必须把这些基木要素讲解清楚,这些基木要素乂可以演化成历史的基木线索,并以这些基

2、木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好像用线串珍珠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地点、区域、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贯穿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明确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历史现象的过程。此外,还应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历史事件都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历史事件乂由人的活动构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

3、光看历史。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的重要性。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釆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二、辩论式学习法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课堂讨论场面冷淡、收效甚微。我在历史课教学中把辩论式讨论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每次课堂讨论前,教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B,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要求每个人事先准备辩论稿,分别进行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荐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课堂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

4、。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0是:“商鞅变法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B是:“和平和战争谁是历史的主流。”这样的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事先查阅了大量资料,准备充分,辩论场面十分激烈,兴趣盎然,往往是时间己到,许多人仍意犹未尽。三、记分提问法课堂提问是提高学>J效率的冇效手段,但是如何提问,需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记分提问法。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和思考,在书本中寻找答案;第三步,提问,根据课堂情况提问学生,让其他同

5、学思考;第四步,讨论,即自由发言,在其他冋学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补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并根据学生冋答的情况进行记分。在提问记分的过程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度适当,并且要奋一定的诱惑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步“提问”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自己会被抽中,因此认真思考,不敢懈怠。记分提问的操作方法如下:每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提问2〜3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记入平吋成绩。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四、点面交叉学习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

6、是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再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古论今,谈今论古,或者是谈中国联系外国,谈外国联系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吋,我就问:“这吋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至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中国有个东汉帝国。在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时,我就会联系讲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析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0让学生借阅。这种学习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应用点面交叉法上历史课,0的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

7、知识基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我坚持利用课余吋间充电学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各类专题报道等,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比如,关于“苏联的形成和解体”的历史资料,我在“世界现代史”讲到这个问题吋运用起来轻松自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在历史教学中积累和总结的这些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捡到的几枚贝壳。在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会结合新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