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

ID:24690639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_第1页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_第2页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_第3页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_第4页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提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摘要】: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更离不开提问,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提问应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有针对性,应关注全体学生,应成为学生思路的导航仪。【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有效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教师也能在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只有重视课堂提问,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

2、,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提问应改变策略,转换角色,由问学生转变为学生问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教师问学生,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完全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不要怕学生的发问会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更不要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一定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问的主动性。当然,仅有敢问还是不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怎么样提问才是好的提问。案例一:在讲认识方程时,老师先让学生把黑板上的式子分为两类:等式和不等式。接着让学生把等

3、式再分为两类:有未知数和无未知数各一类。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中又分两类,其中有3+x=8,A+25=37,□+3=9,7-5=□,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学生讨论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但其中的□+3=9,7-5=□两个式子,还是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一类学生认为这是方程,另一类学生认为这不是方程,并且有几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见此情景,老师没有简单粗暴地制止了学生的争论,而是微微一笑,指着其中的一名同学说:你是不想要向他们提问什么?顿时,课堂安静了下来,这位同学说:我想问A同学,这两个式子是等式吗?A答:是。它含有未知数吗?A:算是有吧?这位同学继续追问

4、: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代表什么?A:□代表未知数。既然这样,那它不就是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此环节中,学生的敢问和教师的积极引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番争论中,使每个同学的心中对方程的认识更加的清晰明朗。二、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不应宽泛的让学生茫然无措 有针对性,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他们的兴趣点来发问。避免过于简单笼统,反复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同意不同意等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一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养成思维上的懒惰,二来时间长了,学生对此就会失去兴趣。但提问若过于宽泛,无针对性,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回

5、答不上来,既增大了学生的压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师陷入尴尬境地,进退两难,只能是老师提问的失败。课堂提问既不能深不可测,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案例二:一位教师教《街心广场》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生1答:一个长方形的大广场。师:还有什么?生2答:中间有个小花坛。师:嗯,不错。还有呢?生3:广场的长是30米,宽是20米。师:真好!还有什么?生4:中间那个花坛是个长方形,长是3米,宽是2米。师:观察的真仔细,还有谁要说?生5:那个大广场上有很多瓷砖。师:是啊,你们再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生6:瓷砖的长是0.3

6、米,宽是0.2米。师:你的眼力也很好,还有什么?生:师:再仔细看看?生:老师启发了半天,学生无动于衷。最后老师只得自己说: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看出来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老师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她很想让学生先说出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继而说宽之间的关系,最后说面积,由此导入到对新课的探究,然而由于问题太宽泛,问的学生哑口无言,不知老师到底想要什么。本节课老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提问显得很宽泛,无针对性,出现低效提问甚至无效提问的现象。三、问应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一节课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不能

7、只针对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是反复提问个别学得好的同学,造成一种课堂上所有问题学生已解决,教学任务已完成的假象。而真实的是其他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动手的空间,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听了,游离在自己的世界里,使学习本来就困难的学生,学习更加困难。所以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简单的、复杂的,容易的、稍难的,都应该有所涉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样既能激活优秀生的思维,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