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

ID:2471771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_第1页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_第2页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_第3页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它是学习根的水分吸收的必备知识,通过学习理解本节内容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总结出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多少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之间的简单关系。  2.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探

2、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重难点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及原理。  4教学用具4  萝卜、马铃薯、黄瓜、食盐、白糖、培养皿、烧杯、镊子、刀子、试管、清水等。  5教法  本节课教法采取学生自主进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探究式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  6教学过程  6.1引入  教师课堂导入:“我们都吃过西红柿拌白糖,开始时盘子里没有水,可快吃完时会发现盘子里会有较多的汤出来,里面有很多的水。请大家思考:这水到底是哪里来的?怎么出来的?”由此导出植物吸水和吸水的现象。  6.2作出假设  教师提出问题:植物什么条件下失水?什

3、么条件下吸水?让学生作出假设(此时可能出现多种假设,板书时一一列出)。最后,教师确定共同探究的是“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液体)有关”,或“植物在清水中吸水,在盐或糖水中失水”。  6.3实施实验,探究交流  第一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组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用具进行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进行自已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完成)。4  不同的学生思路不同,设计的实验可能不同,选择不同材料的用具,设计不同实验来验证该问题。同时教师加强指导,对学生设计不严密的地方及时指出,帮他们改进和完善,对错误的实验步骤及时予以纠正,对

4、正确的操作设计和有创意的设计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6.4小组交流  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派出代表加以说明,其他小组注意分析点评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6.5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是不是把植物放在盐水或糖水中就一定失水呢?和它们放的浓度有没有关系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最后结论: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即: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7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5、表达交流;  2)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  3)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8设计理念  探究性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这节教学中力图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课程理念。4  笔者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根据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性教学。通过探究过程,实

6、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