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

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

ID:2477037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_第1页
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_第2页
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_第3页
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_第4页
资源描述:

《设疑激思 点拨解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设疑激思点拨解疑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前一个法指的是规律,后一个法指具体的教学策略。要提高实效性,要抓好这两个法,即教学要遵循正确的规律原则,而具体实施的教学策略则可多种多样、灵活运用。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确的教学原则。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看法是: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一教学原则的精神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三个转变:  1.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绕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从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向教学情景的创设者的转变。简而言之

2、,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启发者。  2.在语文课堂注意力的分配顺序上,要变先知识后兴趣为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然后才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  3.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学要由单纯的理解课文内容向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语言、塑造健全人格方向转变。  至于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教无定法”,学习策略教学、悟性学习、曹永鸣风格教学等都是有效的途径,而笔者则采用启发性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教师发挥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相结合,围绕“疑”展开教学活动,重视老师适时的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逐渐达到“教是为了不

3、教”4的目标。主要分三步走:  一、激疑――创设问题情景,促发疑问  要让学生好问,应该做到两个“尊重”:为学生质疑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尊重学生作为质疑主体的地位。做到让学生为自己学习而质疑,而不是为老师组织教学而质疑,并且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好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善问,提“有质量”的问题,挖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具有推敲性和疑难性的问题。学生最初质疑时,问题多而琐碎,大部分都是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一方面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字词问题可通过工具书来解决,鼓励学生自己弄懂意思。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谁的问题提得好,为什么?学生在评

4、论中,就会逐渐区分出问题是否有价值,也就明白该提怎样的问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待学生逐渐掌握了质疑方法后,极其浅显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而统领性、全局性的问题经常被学生发掘出来。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深入探究,才会深入思考。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其实,儿童对各种新事物、新道理是富有好奇心的,自发产生“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的疑问。然而,孩子由于阅历浅、见闻少,他所拥有的知识圈子很小,因而能觉察到的知识空白也相对很少,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作为信息源的指导作用就更明显了。因此,教师应采用丰

5、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多样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知识的不足,产生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问我”为“我要问”。4  二、思疑――确定疑之关键,引导深入思考  有时学生问题太多,如果要一一解决,40分钟的时间显然太短了。怎样既能照顾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梳理疑问。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梳理疑问:归并法。有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比较相似,引导他们将这些相似问题归并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存疑法。部分学生提的问比较浅显,发动其他学生当场解决。对于深难度的问题,则将关键词有条理地板书于黑板上,存在那儿,待

6、后面学习时来解决;小组讨论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留下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经常发现有这样的现象:问题刚提出来,一些学生就把手举起来了,可是一叫他答,却词不达意或说不清楚。还有,当有些问题需要小组讨论时,很多孩子连书都不去读,就忙着讨论了。不读书,便不会有思考;没有思考,又何来自己的见解;没有独特的见解,说得再热闹,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告诫孩子们静下心来读一读书,用心去思索问题,把语言在脑子中组织好,与别人交流时才能一语中的。笔者送给他们一句话:做一个爱思考的学生。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久

7、而久之,孩子们变得爱思考、会思考了,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思考就没有发言权。  三、悟疑――提供欠缺的背景知识,及时点拨  当学生在疑之关键处苦苦思索仍不得其解时,教师就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对解决目前的问题所缺少的背景知识,在其可理解的范围内,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促进其顿悟,解决疑惑。4  比如,在学习“南辕北辙”这一成语时,学生由于缺少关于辕和辙的知识,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成语的含义与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的关系,这时,教师只需要稍稍介绍古代车子的构造,何谓辕,何谓辙,学生即可豁然开朗,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四、解疑――解答疑问,深化认识,发散思

8、维,连接生活  对学生悟出的观点道理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并从教师的高度总结归纳,解答疑问,深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