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ID:24787564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高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本文研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形式深化专业教育改革,文中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如统筹教学资源、开发通识类课程、实行主辅修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文中从多角度探索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为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关键词:复合型人冰;专业教育;教育改革;作者简介:高梅(1969—),女,回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科研、专用机械设计研究工作。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

2、horstudiesthereformofprofessionaleducationintheformoftrainingcompoundtalents,putsforwardtheconcretemethodsandwaysofimplementationofcompoundtalentstrain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eauthoralsoeXploresnewidea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andProvidesreferenceeXperience.Keyword:Inter-disciplinary

3、talent;Professionaleducation;ReforminEducation;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现代技术职业要求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快速地成长到可以解决较为综合的实际问题。而现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跨度较人,其至多次转行的概率非常大。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专业知识培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冰的培养应运而生。高校必须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抓住人才培养的新机遇。要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需要,就必须理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在专业基础上的通识”,培养具有

4、创新精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校应该科学设置教育目标,积极实施教育机制改革,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种途径,包括通识类课程、主辅修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以及大类培养等。1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绝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多项综合,而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构架崭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传统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引导和驱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众所周知,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自我管理松散

5、,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挑战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不,学校及老师的正确引导显然就更加必要和重要。可是,部分学校本身对复合型技能培养认识不足,加之如果执行新的培养模式,教学的内容和管理势必会增加很大难度,所以往往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普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个人的学经历教学经历通常不足以完成对所教授专业的整体深入把握。另外,多数学校并没有针对复合型培养给予直接操作的教师相应的物质回报,所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不高。除此之外,很多高校采取了学生评教的形式,学生给教师的打分会影响教师的评优和职称评定。教师难免担心新的教学方式、更高的教学要求可能会引起学生不满,从而给自己带来麻烦。2

6、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冰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培养方式。比如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组、人才学校等方式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针对大量普通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形成宽基础、交叉复合、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其次是方法,包括探讨专业结构设置、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思路和方法。高校培育复合型人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的模式和路径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同高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高校需要寻求最适合本校的更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结合学院特点,我们尝试了多种

7、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1)突破学科边界,统筹配置优势教学资源。传统学科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按照学科分类的。我院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一体化的专业体系。(2)开发通识类课程。通过“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同的专业教育传递给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