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

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

ID:24878528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_第1页
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_第2页
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_第3页
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动静相生 营造高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动静相生营造高效课堂  摘要:外显热闹的课堂忽视了数学学科特点,不利于数学良好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静相生”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静心、独立地思考,追求课堂的灵动、有效,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之美,真正彰显出课堂的活力,促使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有高效。  关键词:动静相生静思质疑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已成主流。我校在几年前就提出了适应其要求的“三步走”课堂教学模式,即独自投入,分组交流,师生互动三个过程。在几年的实践中,我常常静心总结、反思,发现数学小组合

2、作学习陷入了一种误区:课堂上多了一些“互动”,少了一份“静思”;多了一些“合作交流”,少了一份“独立思考”;多了一种“表面热闹”,少了一定的“深度思考”,外显热闹的课堂忽视了数学学科特点,不利于数学良好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分组交流,静思争论  分组交流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综合听过的课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学生互动合作学习时,出示数学问题后就立即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也能按老师的安排展开合作,说个不停,场面热烈。但到集中交流时,却又是另一番情境: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学生的发言内容粗浅;必须在教师精心和刻意引导下学生才能把问题解决,好像

3、学生知识的获得是教师有意“挤”出来的。总之,这样的生生互动没有体现出好的效果。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动中有静”的合作习惯:(1)互动前静思。教师在出示数学问题后,先留给学生静思的时间,使学生对问题有较完整的感知和思考,只有在静思中正确理解问题,在合作中才能有话可说,相互启发、指点、促进,才有可能加深对问题的剖析。(2)陈述倾听中静思。在讨论中,当学生的理解、意见受到质疑和启发,观点遇到碰撞时,学生对问题就有再思考的意愿,有个取舍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静思。如果没有静思,学生的互动就有可能半途而废,停滞不前。所以,互动中需要静思,允许没有声音,而且

4、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当他人思考时,不去打扰也是一种合作。静思后再交流,不断把问题理解深入。(3)互动后静思。对于某一问题在互动学习后,学生应该有相对完整的、能代表合作小组的概括理解,并能较完整的表述。  二、师生互动,静思陈述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老师的话太多,唯恐学生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学生时间,代替学生思维,影响学生发展,而且使学生产生视听觉疲劳之感。现在我们更关注学生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听的。如果学生能静静地聆听,这

5、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表现。一个深刻问题之后的暂时“冷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享受思想的乐趣,冷场不冷课,场冷人不冷,静谧的冷场有如艺术中的留白,更让人回味!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静思习惯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和激励学生在观察中静思,在倾听中静思,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中静思,在发言中静思,在交流辩论中静思。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静思,不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地捕捉问题、深入探寻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火花,获得感悟,明白数学道理和方法。每一次互动,就是一

6、次生成,就是一次静思的发展,就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主体性、独立性、个性充分得到张扬,静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  三、自我互动,静思梳理  自我互动即自我反思,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自我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反思,质疑,引导学生们不仅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用心想,而且要主动说。学生这一阶段的新知和上一阶段的“旧知”就会产生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知识自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静思,静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静相生”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静心、独立地思考,追求课堂的灵动、有效,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呈

7、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美,真正彰显出课堂的活力,促使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有高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