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

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

ID:24879737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_第1页
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_第2页
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_第3页
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广州市西湾路接荔湾路工程概念设计介绍了西湾路的路X位置,对现场分析,结合周边用地特点,打通西湾路的断头路,将西湾路与荔湾路连接起来,使广州西部路X更为完善,有效的加强同德围片区与荔湾片区的连接,给周边群众带来了方便。关键词:交通,路X,立交设计一、现状调查与路X分析  同德围位于中国广州市西北角,面积3.59平方公里。199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规划为大型的住房解困区,1996年因兴建地铁和内环路数万老城区拆迁被安置于此,1998年兴建教师新村,现居住人口达30万人,但交通、环境、治安、医疗、教育等问题均未能与市区接轨。成为广州市重点关注重点。  

2、西湾路是同德居民进出市区的唯一道路,每天早上由北往南,下午由南往北方向都有十万市民通过这条狭窄的道路出入。但该路段由于道路设计标准起点低(双向四车道)、东西走向的市政断头路宽度均小于15米、沿线交通节点多达11个、日平均车流辆严重超过了设计标准(据市交警支队2008年12月的实时测算,下班高峰时段由西湾路口南往北方向进入同德围的机动车小时流量达到1838辆),高峰时间进出核心区域潮汐现象明显,“早上进城难、晚上出城难”,成为了广州西北部交通的瓶颈。  由于西湾路南段(环市路以南段)由于受铁路限制,道路断头,无法疏散交通流,导致环市西路成为了西湾

3、路交通疏散的主要道路。目前环市西路(西场立交至火车站段)的大部分车流均来至于同德围地区,对环市西路造成了相当大的交通压力。  同样,受铁路限制,荔湾路于东风西路断头,荔湾路在荔湾区的路X功能下降。  将西湾路南段改造成双向4车道并连接荔湾路、东风西路,将有效分流西湾路的交通流,原西湾路经环市西路绕行西场立交至东风西路、荔湾路的车辆可直接通过本项目进入东风西路、荔湾路,有效的减少了环市西路绕行西场立交地面交叉口左转东风西路的交通量,有效缓解西场立交交通拥堵现象。二、立交方案(一)下穿广三铁路隧道  本方案设置隧道下穿广三铁路将荔湾路与西湾路连接起

4、来,将打通西湾路(环市路以南)断头路的现状,连通荔湾路、东风西路辅道,将来自同德围的交通量分流至荔湾路、东风西路,能够有效缓解同德围地区交通拥堵的状况,是缓解同德围地区交通堵塞的需要。(二)环市西路上跨西湾路跨线桥  在环市路设置跨线桥跨越西湾路口,通过优化地面西湾路环市路口交通组织,路口范围只保留南北向直行和左转,而右转不限制,可以将信号配时减至2相位,信号周期时间也相应缩短,从而进一步提高路口通行效率。立交方案交通组织图三、实施难点(一)等级标准与拆迁问题  西湾路(同德围)目前为双向4车道,远期改建为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道。荔湾路为城市主干

5、道,双向6车道。东风西路为城市主干道,双向8车道。  如果将西湾路(同德围)同荔湾路连接,连接两条主干道应采用主干道等级的道路。然而,由于现状西湾路(环市西路以南)沿线建筑密度较大,拆迁相当困难,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如果采用双向6车道的城市主干道标准进行设计,将出现拆迁费用非常巨大的问题。  综合以上因素,采用主干道标准实施该项目目前不具备可实施性。本项目在现有条件下,采用城市次干道标准,将原道路拓宽为双向4车道,路基设计宽度为20m,具有极高的可实施性。(二)各部门对外协调  环市西路与西湾路相交处位于广州地铁五号线西村站附近。西村站为地下

6、三层结构,地下一层为站厅及设备层,地下二层为车站设备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西村站共设4个出入口,分别是A、B、C、D口,因C口与商厦相连未建,暂时开3个出入口。  而荔湾路与东风西路相交处位于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线彩虹桥站附近,横穿东风西路及高架桥,折向西北并穿流花湖到达西增路,设西村站,与五号线形成T字换乘。  本方案设置隧道下穿广三铁路将荔湾路与西湾路连接,项目设计、实施阶段需要跟铁路部门密切联系。四、结论  本方案使西湾路与环市西路、东风西路相连,这两条道路交通量已趋于饱和状态,时常出现塞车现象。为缓解环市西路与东风西路的交通压力,分流部分

7、交通,使各路段的交通饱和度降低,拟对西湾路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拟在西湾路与环市西路交叉口处建一跨线桥,在西湾路与荔湾路之间建一隧道,大大降低了环市西路、东风西路的直行交通与西湾路、荔湾路分别需在西场立交处绕行交通交织的影响,从而能极大的缓解该处的交通压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