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

ID:24905067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_第1页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_第2页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_第3页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_第4页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图] 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组图]话题作文考场的应试技巧;一、话题作文中材料的意义  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中。话题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  例如1995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是一则题为《鸟的评说》的寓言诗:"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这则材料字面上的意思是"大家都揭别人的短处",因此从材料中可提炼的观点、角度不外乎"要

2、看到别人的长处"、"不以一眚掩大德"、"嫉妒心"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出此之外就属跑题。除了文章的立意要从对材料正确的理解把握出发,实际写作也必须按照给材料议论文"引-联-转-结"的基本模式运用到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算符合材料作文的规格。  2000年高考作文是一篇话题作文。材料是一次创新大会上学者们对四种图形的看法。材料下面连结的是一段阐述性的文字:"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然后引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要求"只要与话题有关,文体不

3、限,题目自拟",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较,在命题形式和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材料不再是作文提炼主题的根据,文章的主题需要从话题上引发。材料的作用是引导出话题,它是对话题具体化的例证与形象化的说明。结合材料与其下的阐述文字,往往能激发考生各种各样的联想,有效地启发考生的思路。例如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利用材料给予的启发联想起生活中众多类似的事例,将这些想到的有选择地写下来,就自然而然地契合了"与话题有关"的要求。  其次,材料可以应用到作文中,也可以不用。比如有的考生在实际作文时将材料中涉及的四种图案分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有的则将材料中对四种图案的争论巧妙地移植到生活场景中,

4、灵活运用了原有的材料。可见,话题作文中对材料的运用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而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为引出论点的楔子。当然,大多数考生作文时没有运用到材料,仅将材料视为理解话题的重要因素,这种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二、话题提供一个主题的范围  以往高考作文命题,或者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主题,或直接命题,作文的主题大体上是固定的。而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quot;话题"相关,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的范围。我们知道,话题具有极大的广延性。但是,应如何正确理解"与话题有关"这句话的内涵,做到文章的主题与话题相关联呢?  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引发与话题相关联的主

5、题:  (1)评价:对话题进行价值评判,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通过表达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来确立文章的中心题旨。  (2)怎样:即话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通过形象的事实展开叙事,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证话题的内涵。  (3)结果:将话题作为前提,考虑其会导致何种结果。  (4)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5)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材不同的内容。  (6)对象:从不同的人或对象出发可以引发对话题的不同的演绎。根据这六个范畴,我们基本可以

6、确定与话题相关的主题的范围。下面,我们结合近三年高考的话题作一例析:根据以上例示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有效地确定话题的主题范围,既避免了偏题离题,也了解了可以写些什么,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三、审题要注意些什么  1。审题的重点应放在"话题阐述"上,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  阐述部分的文字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会受到约束。  比如2000年高考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阐述部分的文字是:"看来,由于标准的不同……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

7、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从这段引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  其一,涉及面比材料本身广阔得多,引导考生思路的意图很明显。  其二,作为衔接材料与话题的枢纽,其对话题的阐释既明确又要丰富。"答案"的含义可能是"标准"、"角度"、"理解"、"方法"等等,这就避免了考生对"答案"内涵理解上的单一。  2.联系材料,正确理解话题。  审题时,不能割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比如2000年高考,有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