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ID:24906613

大小:106.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_第1页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_第2页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_第3页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_第4页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以《侵权责任法》第22条为视角肖少启(韶关学院法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摘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责任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然而,由于第22条之规定较为原则,势必会导致司法实践的困境。就我国而言,我们应该重新界定精神损害赔偿主体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涉及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建立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专家证人制度及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关键词: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侵权责任法;完善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颁布了《侵权责任法》,并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侵权

2、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该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人身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对世界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但同时,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还是相对原则和抽象,这将导致司法实践的困境。因此,我们应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期推动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不断完善和成熟。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某些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受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

3、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与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一般而言,精神损害赔偿必须是人身权遭受非法侵害才可以要求赔偿。财产权遭受非法侵害也可能导致受害人精神方面的痛苦,但是,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对这种痛苦不给与精神损害赔偿[1]754。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法学理论界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曲折的认识和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不断增多,民法通则的原则性规定已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一次将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轨道。毋庸置

4、疑,《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以《民法通则》为基础,以《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补充,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为主体而形成的多层次的法律体系。《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尽管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在赔偿主体及赔偿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一)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其一,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根据《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5条的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法人及其他组织不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

5、求权。从《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来分析,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应是排除在外的。有学者认为,法人及其他组织不存在精神损害,理由是它们是没有生命的社会组织,既然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6其名誉权、名称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不会产生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所以,法人及其他组织不宜成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这种否认的看法显然是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理解法律上的精神损害概念,错把生物学上的精神损害与法律上的精神损害混为一谈[2]。其二,对胎儿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缺乏具体的规定。《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

6、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由此可知,在我国,并没有将尚在母体的胎儿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畴。《侵权责任法》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诚然,胎儿在母体孕育期间对于外界的侵害没有感知能力,但胎儿在出生后的成长岁月中,这种精神创伤深刻而又巨大,例如失去父爱。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相比,胎儿的精神损害具有时间和表现程度上的不可确定性及不可预见性。因而,法律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保护。(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缺乏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依《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8条的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这表明,精

7、神损害赔偿是以客观上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如果侵权行为人在客观上并没有造成所谓的“严重后果”,即使其实施了侵权行为,也不要求其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为了防止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给人们的合理行为自由造成不适当的限制,避免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无限地膨胀,甚至诱使某些人藉此牟利,各国法律都要求精神损害应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即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只有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笔者的疑问是,判断“严重”的标准是什么?同时,由于精神损害涉及的是心理上的痛苦、悲痛,精神上的沮丧或情感上的伤害,此种损害本身

8、是无法用金钱加以计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