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ID:24928366

大小:77.6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7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_第1页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_第2页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_第3页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_第4页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问题,从选择问题的类型和水平、问题的表达、给出思考的时间、选择学生、教师评价性语言五个方面探索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策略【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7-02广西高中新课改已于2012年拉幵序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笔者也听了一些“情境一问题一探究一评价”或“新课程、新探究、新评价”等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公开课,很多教师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

2、尽量以“辩论”“小品”“采访”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避免了过去传统的“一言堂”方式。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够取得多大的教学实效?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否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那些“满堂问”“满堂闹”“满堂动”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笔者认为,所谓有效提问,就必须能在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方式、类型、质量和层次的基础上,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诱发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良好状态,从而

3、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验情感和培养学习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下工夫。一、提高设问水平教师对问题类型的选择是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任务决定的,难度过低或过高的问题都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难度过低的问题,不用思考就知道答案,学生得不到锻炼。高于学生水平的问题,会让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没有头绪,从而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选择问题的类型也是需要注意的。根据笔者学习做课件及上课的经验,一个大的问题的提出,前面应当有一个引子,一个引子问题引过来以后,还要有一个桥梁连接到这

4、个大的问题,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过渡到重要的问题上来思考,免得学生无话可讲。例如,在讲“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这节课时,笔者用了两个对比强烈的案例。一开始介绍“老大爷志愿队”: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但是在汶川地震做出伟大行为;接下来以韩国黄禹锡“神话”为反例,讲述一个科学文化素质极高、被誉为“韩国科学界神话”一般的人物,最后被爆出是国耻、民族罪人、科学骗子。以不同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为引子,反观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以实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

5、。而不是没有任何材料让学生去描述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一节课中,那种大的问题最好是四到五个。当然这四到五个的问题要有材料作背景,提问过程要体现层层递进,有过渡和“桥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知识内涵,不至于问题的提出超出其认知水平。二、问题表达要明确、科学提问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的提出,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指向。问题的表达上,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是指向何方,能够做到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想。其次,问题的指向性方面,不能直接指向于课本上的知识。在讲解概念或

6、者任何其他知识时,不能直接问“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如不能问“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是课本上直接有的内容,这样直接问根本不能让学生感受什么,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在这样发问的潜意识里面,教师就认为这个问题是不重要的,学生是能够理解的。这样的一个假问题,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就可以了。因此,问题的提出不能直接针对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当有一个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通过别的渠道,利用引子和“桥梁”,将学生的思维拉到需要思考的方向上来。同时,有争议的选择,应坚持用“第三方主体”回答的模式,不应出现“如果是你,

7、你该怎么做”,因为一般来讲,对于某个观点、某个事实你可以询问学生的观点,可以在问题上呈现,直接以学生第一人称为主语,但是涉及该怎么做这样敏感的问题,就需要避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这一框内容里,笔者曾经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面的一个片段导入课堂。大爷:“你行行好吧救救我吧,我让车撞了……”路人:“那车呢?大爷:“车跑了?,,路人:“那您记得它车号吗?”大爷:“跟……跟你这一样的黑车……”问题:听过上面这段对话,请你判断这位路人会做出怎样的

8、选择,他会有什么顾忌?谈谈你的理由。在这里,问题是在问:“请你判断这位路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不是直接发问:“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如果直接发问,学生可能在班级中由于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很有可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给他安全感让他足以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反之,以你判断这个路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学生会觉得是路人的选择而不是自己的选择,这样问题给了他安全感,就会做出真实的反应。通过学生对路人的选择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