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

ID:24931180

大小:6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_第1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_第2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与分析徐永军(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目的通过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诊断与分析,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认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例,结合CT影像表现,结合相关文献,对木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木组6例病例中,局限型4例,弥漫型2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多较清楚。结论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肿块内分支样钙化及裂隙样

2、低密度应考虑木病,确诊仍需病理证实。【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诊断CT增强强化【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139-01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乂称Castleman病(CD)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良性慢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病因不明,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笔者搜集医学文献报道,结合木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认识,现将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淋

3、巴结增生症的病例,年龄20—45岁。其中1例临床表现颈部包块不适,另1例为腋部包块不适外,其他均为其他原因偶然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和肝功能等异常2例,其余各项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2检查方法木组病人均采用GEBrightspeed多排螺旋CT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1.5,重建间距2mm,均先行平扫,其中3人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釆用高压注射器,碘海醇100ml,流速4ml/秒,动脉期25-30秒,延时60-70秒,将扫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1.结果6例病人中,局限型4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

4、、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6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大小2.2-63厘米之间,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颈部患者1例平扫病灶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呈长柱状,1个巨人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弥漫型2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人,肿人淋巴结直径在0.8〜3厘米之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2.讨论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是

5、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疾病,属于异源性罕见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病变,亦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该病病因尚无定论,可能是淋巴组织对某种未知抗原的免疫反应,患者多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压迫症状、胸水等。GLNH按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预后亦分为2型: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表现为孤立淋巴结或纵隔内某一组淋巴结受累。弥漫型表现为一组以上的淋巴结受累或影像学发现胸外淋巴结受累,此型可累及肺部。局限型临床多无症状,为体检或常规胸片偶尔发现,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30岁〜40岁之间,女性约4倍于男性,95%以上为透明血管型,手术多可切除,预后良

6、好。弥漫型通常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发热、乏力、贫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沉加快、多克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骨髓浆细胞病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40岁〜50岁之间,女性约2倍于男性,绝大多数为浆细胞型,手术切除闲难,以放疗及激素疗法为主,预后较差。局限型GLNH高强化机制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增生和周边较多粗大的滋养动脉所致。CT平扫病变表现为肺门、纵隔旁或腹膜后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影,边界多清楚锐利,呈中等密度,多数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示病变强化明显,强化程度几乎与胸腹部主动脉同步,延迟

7、持续中度强化。弥漫型GLNH病理上多为浆细胞型,少数为透明血管型,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纵隔、肺门或腹膜后多组淋巴结肿大、肺实质内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和胸腔积液等。弥漫型GLNH如为透明血管型,其强化尤为明显,可强烈提示该病的诊断。综上所述,CT对巨淋巴结增生症具冇重要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强化及肿瘤内部和周围结构。较典型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有完整包膜,可见邻近器官受压移位变形,无邻近结构破坏或转移征象。肿瘤呈长柱状、肿瘤内分支样钙化、裂隙样低密度及肿瘤持

8、续均匀强化是其重要的影像学特征,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肿块内分支样钙化及裂隙样低密度应考虑本病,确诊仍需病理证实。参考文献[1】陈哲,刘竟芳,周雨迁,霍继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04):300-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