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ID:24954673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_第1页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_第2页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_第3页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鲁滨逊漂流记》教案![教学设想]文学名作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而解读文学名作的文艺理论性文章学生读得不多。如果说文学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鲜活的,学生会爱不释手,自觉投入,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面对理性而呆板的文艺评论,学生可能会眉头紧锁,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想紧抓名作本身,以血肉丰满的小说为平台引出学生对作品的原始解读,再顺其自然引向小说理论家伍尔夫对《鲁》这一作品的解读,从而把学生从感性的“读”引向理性的“评”这个层面上。同时,紧扣课文,集中精力让学生了解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再联系文中提到的

2、读者的透视法和学生解读小说的过程来体味像伍尔夫这样的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如何解读文学名作的,从而使学生获益,觅得一些解读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以读过的文学名作为例,进行两种透视法的比较分析,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教学论的意义上说,这是引导学生再次发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用他们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名作及,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学目标]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

4、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

5、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四、课堂小结《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五、布置作业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

6、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让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