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

ID:24958485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_第1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_第2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_第3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_第4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必要性。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一、引言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

2、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asahikoKambara(1998)对日本研究生所做调查发现,不管是面对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时,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的人更容易感到压抑。JohnM.Chamberlain(2004)等人对归因方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研究中表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出现无助感从而导致抑郁。SuanG.Assonline(2006)等人对天才学生的归因方式的研究显示,天才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学习努力不够(积极地归因方式)而不

3、是不够聪明。这样的归因方式也会带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从而获得健康的身心。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四、国内有关研究的回顾施承孙、钱铭怡(1998)研究了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与应对风格,发现易羞耻者和不易羞耻者仅在可控性中等的正性事件上易羞耻者倾向于作他人的归因。而在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上,易羞耻者更倾向于认为坏事件的原因有较强的自身性、持久性、整体性。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2001)研究了青少年

4、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包括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三个维度,对负性事件做出稳定和整体归因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而内在性维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大。张学军(2002)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大学生在对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性维度和可控不可控维度上得分越高。李成齐(2004)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倾向于把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整体的和持久的,而把正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局部的和暂时的,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反之则相反。郑金香、吴真、吉峰(2005)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社交热虑偏高,

5、心理健康状况偏差对成功的归因多于对失败归因。对人际交往失败的归因仅影响心理不健康组的社交热虑,对学业失败的归因对心理不健康组和心理健康组的社交热虑都有显著影响。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都得出了消极的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五、小结与建议通过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基本上还是以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归因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群体在某些情境的归因过程中做出了有可能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归因,如把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原因(如自己的努力)。此外,通过上述相关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归因方式将影响其

6、心理健康水平、创造力水平及未来成就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归因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常抓不懈。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从大学生的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掌握背景信息,重新做出科学归因。由于个体的生活范围、认识能力或主观意识等方面的缘故,个体往往会在拥有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归因,导致各种误会的发生。要改变这种归因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在归因以前充分搜集相关信息,科学分析相互关系,最后做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归因。2.灵活调整归因策略,适时做出有益归因。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而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

7、可以更改的。有时候,个体对事件原因的无偏归因反而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不妨调整归因的策略,用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却对自己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罗斯等人(Rosset.al,1969)的研究表明,让人们将消极的经验归因于某种情绪上中性的因素,有助于提高他们随后在类似情境中应付有关恶性刺激的能力。3.改善不良归因方式,养成良好归因习惯。首先,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历经无数次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后才得以形成的,它将会对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其次,在遭受失败时要全面地采用那些以前很少用过的方式来考虑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将更多的注

8、意力放在导致失败的外部因素上,不要轻率地、习惯性地做出“都是自己惹的祸”之类的反应。最后,因为一个人归因习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