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

ID:2499978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_第1页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_第2页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_第3页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_第4页
资源描述: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表型特征分类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属于肠杆菌属的1个新种[1]。本文采用目前应用最广、在微生物鉴定方面得到公认的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试剂(API20E)分析了阪崎肠杆菌的生化反应特性,并利用阴沟肠杆菌噬菌体进行裂解试验测定了阪崎肠杆菌的易感性,对奶粉中18株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和4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参考菌株进行了表型分类。旨在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表型特征进行分类,以便准确地对其鉴别。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1)标准菌株:阪崎肠杆菌ATCC29

2、544,ATCC29004,ATCC51329,ATCC12868。(2)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分离自国内市场奶粉抽查样品,共18株。经AP120E和英国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2种系统对阪崎肠杆菌的鉴定概率(%)。检验检疫菌种保藏中心(IQCC)10403-1(984,9848);10403-2(98,9489);10403-3(984,9995);10403-4(984,9230);10403-5(98,9237);10403-6(98,9935);10403-7(984,993);10403-8(98

3、4,9796);10403-9(98,9726);10403-10(984,9596);10403-11(98,996);10403-12(984,9926);10403-13(98,9926);10403-14(98,100);10403-16(984,9951);10403-17(98,9822);10403-18(98,9935);10403-23(98,996)。(3)试剂与培养基:脑心浸液肉汤(BHI)(美国Difico公司);胰酪胨大豆胨琼脂(TSA)、营养琼脂(北京陆桥公司);API20E(法国

4、生物梅里埃公司);阴沟肠杆菌噬菌体(广州虎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菌株培养将每株参考菌株和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灭菌BHI肉汤,36℃培养24h,再接种于TSA斜面,36℃培养24h,作为储备菌株,试验时从储备菌株用接种环接种于营养琼脂,划线分离37℃培养24h形成单菌落。  122阪崎肠杆菌的生化特征及噬菌体裂解实验API20E实验:将试验菌株,按照API20E使用说明进行操作,36℃培养22~24h后,按照说明书滴加相关试剂,观察和记录结果。噬菌体裂解实验:接种针轻点生长于营养琼脂上的单个纯菌落,通过管壁

5、研磨使其均匀分散在2ml普通肉汤中,约100CFU/ml,取1接种环(约100μl)菌悬液涂布于经过预处理(90mm,20ml,放42~44℃恒温箱30min使表面干燥)的营养琼脂表面,干燥(同前),取100μl阴沟肠杆菌噬菌体滴加于营养琼脂表面,36℃培养22~24h,观察裂解结果,以融合裂解、不完全裂解和不裂解记录实验结果。  123阪崎肠杆菌的表型特征分类以ATCC参考菌株在API20E上反应的生化特征为生物1型,对于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去掉相同的生化反应,保留不一致的生化反应项目进行分析,每1种与参考菌株不同的生化特性为1种

6、新的表型。  2结果  21API20E测定结果API20E共有21项生化反应,主要区别在于伏-普试验(VP)、肌醇和山梨醇方面,4株ATCC参考菌株生化反应一致,鉴定数值为3305373,7株分离株与参考菌株一致(389%),将参考菌株的表型特征定义为生物1型,按照伯杰氏细菌手册分类方法[2],VP、肌醇、山梨醇分别为+、+、-,与生物1型相比,肌醇阴性为3株,比例为167%,为生物2型;VP阴性9株,比例为50%,为生物3型;山梨醇阳性2株,比例为111%,为生物4型;尿素阳性,1株,比例为5%,为生物5型;精氨酸阴性1株

7、,比例为5%,为生物6型。  22阴沟肠杆菌噬菌体裂解实验4株ATCC阪崎肠杆菌参考菌株和18株分离菌株经阴沟肠杆菌噬菌体裂解实验,1株分离株被融合裂解,编号为IQCC10403-18,1株为不完全裂解,编号为IQCCl0403-13。  3讨论  1999年,Nazaroofincreasedconcerntoinfant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2005,104(1):1-34.    〔2〕李蓉,徐迪诚.微生物分类和鉴定技术进展[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8、,1989:39-46.  〔3〕M,Nazar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