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

ID:2500177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_第1页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_第2页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_第3页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分散、零碎,或显或隐地储存于各篇课文之中。教学课文时,往往对字、词、句、段、篇各侧自训练,其间的很多传统文化因素已在实际操作中被忽视了。所以,学生多年的语文学习下来,积累甚少,确有“高耗低效”之嫌,对许多文化点的论文是非常之不确切,非常模糊的。比如儒家文化精神,除了直接论述的著作之外,其流传大量散见于古代散文、古代诗歌之中,受课文选材体系的局限,它给学生的影响是分散的,没有形成鲜明的定论,很多学生面对“儒家情怀”这四个字还难以开口,面对“忠孝节义”还无话可说。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对课文中内涵的文化精神内容散点,进行横向或纵

2、向的归纳梳理,让其条理化、系统化,让其便于储存记忆,便于提取应用,长此以往,积淀为一种语文文化素养底蕴。针对现行语文教材存在的情况,我认为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突显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板块化的积累。  一、前后课文间串联式的总结积累  学生学习了《陋室铭》,就认识了刘禹锡之类的古代文化人在逆境中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学生学习了《爱莲说》,就明白了周敦颐的浊世独立,洁身自好的情怀;学了《五柳先生传》,就感受了陶渊明摆脱官场羁绊,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教学时,我们再作一个横向联系的串联评析,――中国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意识便呼跳而出了。  学生读了《醉翁

3、亭记》,知道了欧阳修的太守之乐在于“众宾欢也”4:读了《岳阳楼记》之后,知道了范仲淹倡导为人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为官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读了67岁时的陆游还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之后,――中国古代文人“积极入世、兼善天下”的儒家情怀便跃然而出了。  儒家情怀,诚心守仁,既有修身的恬静宽和心态,又有治国的平定天下理想。我们在此就可以搞一个关于“儒家思想”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彻底明晰儒家立命、修身、知世的文化精神,对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课内向课外引申式的总结积累  历史上的有些文化情结,教材选文只是片鳞半爪地涉及。我们

4、教学中适当作课外延伸,整个系统的面貌便颖然而出,全然透现。  比如垂钓。课文中学过柳宗元和张志和的垂钓精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垂钓中,铺天盖地的霜寒之气笼罩天地。飞翔的鸟儿不见了,行走的山路没有了,天地间唯有皑皑白雪,但却有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秉持鱼竿的汉子,端坐于船头,稳然垂钓!可以想见,这人钓的已不是鱼了,他垂钓的是一种精神,钓出了一股抗争恶劣环境的凛然正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烟波钓徒”张志和,置身于苍翠之山,清澈之水,花红鹭白的世界里。这里,没有喧嚣奔往,没有明争暗斗,没

5、有忧馋畏饥,没有上卑下戾,他垂钓的是悠然快活,垂钓的是逍遥自在。垂钓,很有意味。教学就可以引申开去了。我们再结合民间传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4吧。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的姜太公,其垂钓可谓感天地泣鬼神,有惊世之举:以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铒之食,离水面三尺,这样整整钓了56年之久!直到古稀之逾才被周文王启用,成就了一番事业。姜太公垂钓的是寂寞、等待,无为而为。初中有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江山风月,高土与共。教学后,完全可以在此延伸一下汉代严光在此的垂钓生活:就在吴均笔下美丽的富春江湄,汉朝时终年坐着一位身披羊裘的垂钓者,他

6、曾被当着汉光武帝刘秀的好朋友在全国范围内悬赏缉察,他曾被盛情相邀到了皇宫,他曾被历史破天荒地与皇帝同卧一张床,甚至“以脚加于帝腹之上”,朝廷邀他可谓虔诚备至,可他还是拒绝了朝廷的邀请,仍回到富春山下七里泷钓他的酸菜鱼去了。  隐居的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活十分艰苦。十二年后,光武帝念念不忘,又再次聘他入朝辅政,他再次回绝,坚持野钓到底!寿登耄耆,安危而逝。富春江,往来多少名利客,筋枯血尽慕严光!严光,垂钓的是闲散。  经过这么一梳理,关于垂钓的文化情结(坚韧的意志、闲散的心态、韬光养晦的策略等)学生就有基本的轮廓了。  三、专题研究式的总结积累  很多的文化点,零星地出现

7、在各册各单元之中,如果我们不作专题在教学中研讨,学生的认识就是零星、散乱、模糊的。如文化人于山、于水,那是情有独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很多的情思就寄托在山水诗文之中,我们教学时何不作个“文人登山之慨”或“文人临水之叹”之类的总结呢?  语文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素养”4高低之说。我想,对某些东西理解了、记住了,前后关联类似的思绪理清楚了,临其身境,前人意绪便不请自来,临场应用,张嘴就来一大串,这可算是素养吧。专题积累,不失为显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底蕴素养的好方法。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