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

ID:25030531

大小:62.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_第1页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_第2页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_第3页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_第4页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的鬼神观念研宄摘要:“道”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木原,既至高无上,乂孕育万物。同样“道”赋予了鬼神的神性:灵异超人。但“其鬼不伤人”,无需恐惧。庄子消淡了殷周以来世俗浓烈的鬼祌信仰;相信而不执着,超脱却又濡染。关键词:庄子鬼神研究[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5-0025-02道家试图追寻对天道、世道和人道全面而终极的理解。依庄子的起点和思路,“道”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木原,既至高无上,乂孕育万物。“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老子》第二十五章)。因此,一切皆以“道”为根木,万事万物源生于“道”;或者说,是“道”赋予万物,然后有一切之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因此,鬼祌既为万物之一,同样是“道”赋予了鬼祌的祌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老子》第三十九)。“一”即是“道”。这样,把握了最高原则的“道”,也就能把握住鬼神的木质。“能无卜筮而知吉凶”(《庚桑楚》);甚至,老子直接宣明:“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祌。非其鬼不祌,其祌不伤人”。这里,“其鬼不伤人”的根木原因就在于把

3、握了“道”这一最高原则,认识了鬼神的木质,其神异就无从施展,因而不再惧怕来自鬼神的伤害。“神无以灵,将恐歇。”《老子》第三十九章)在庄子牛.活的时代,仍有普遍的甚至浓厚的鬼神信仰,依旧有鬼神观念所滋生的社会土壤。据刘玉建在《中国古代龟卜文化》统计[1],《左传》一书中共记录龟卜七十余次,其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战争、迁都、立嗣、任官、婚姻、疾病等方面。占卜的普遍流行,在生活中起到广泛的作用,且慎重地载之于史册,这似乎正可以说明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当时社会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依旧被时人所信赖。占卜有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生

4、活土壤。《国语》之第十八卷《楚语》下亦载:“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萧恭敬致力于神。”可见,当时的整体社会之氛围,实有较为普遍的鬼神信仰。至于庄子,则不这样认为。《应帝王》中,庄子就以一则寓言形式的故事,酣畅淋漓地讽刺了社会上流行的占卜、算命等巫术活动。可以见出庄子对鬼神等虚妄之事的否定,这也可能是庄子对其所感冋身受的社会上的虚伪狡诈的一种驳斥;因为,庄子生活的社会己是一个“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而且,“殊死者相枕也

5、,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的社会。由此,庄子以一种社会底层者的视角,冷眼相看当时动荡悲切的社会,这也是潜藏在《庄子》一书中愤激之情的原因所在。现实社会中的美好己荡然无存,鬼神也无可救助,只能另寻他途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构建被物欲横流所消解的理想;庄子看到了鸿蒙之初,他找到了“道”--这种至高无上的天下万物的载体和孕育者--来充作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超越现实的虚伪,丑恶和动荡,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但是,在“道”以下的具体层面上,庄子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庄子》一书中的理想人格有神

6、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等,在庄子的笔下,这些人在饮食起居、行为和作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神异色彩:“貌姑射之山,冇神人居焉;肌脂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道遥游》)“圣人……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至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这里,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能够“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于不死不生”

7、,“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其至,“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都可以说是对吋人鬼神特异观念的一种概括和传达;或者说,它应该切近于吋人的鬼神观念。在中国古代,鬼神的形状如何?谁也没冇亲眼见到。惟冇按自己的实际生活,幻想出鬼神之形状和特性。《说文》:“鬼,人所归为鬼;”“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段玉裁在注“鬼”吋亦引《礼记》的记载:“鬼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而H,鬼神能作祟人间,降下福惠灾祸;对鬼神而言,尤其有超越人世的特异功能。《庄子》一书中,大量运用神话传

8、说中的神来形容艽理想人格;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作者有意地凸现鬼神所具有的超越世俗的灵异色彩:“吾闻楚有神鬼,死己三千岁矣。”(《秋水》)“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万物》)“此神龟也,……能见梦于元君,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莢。”(《外物》河见,在庄子的观念中,神不仅长寿,声势惊天动地,而且能托梦于人,走进人的梦境。由此整个作品有意无意间笼罩上一丝丝神异色彩,冇一种人世间无可企及的灵异、飘逸之风神。比较之下,孔子则积极入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