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

ID:25113055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_第1页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_第2页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_第3页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_第4页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养生须先养德论文摘要:养生是现今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文章以古论今,阐述了养生与养德的关系。养生重在养德,养德可以养生,要做到养生与养德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生命才有意义。关键词:养生;养德;修养;关系养生,是时下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养生要先养德,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方是上策和首选。一、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实践,在今天不无意义。关于德与寿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

2、”等观点。意思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练气功

3、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活了101岁的唐代药圣孙思邈也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

4、之间的联系.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对此,我国大文豪鲁迅的观点更加明确:“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十恶不赦,就是天天喝三鞭酒也无效,简直非‘寿终正寝’不可”。这些先哲的论断不无科学道理,经受了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由此可见,养生与养德的关系极为紧密,养生必先养德,养德可以养生。二、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德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养生。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

5、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现代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吻合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亦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因为健康既涉及体能方面,又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强调了健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要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可见,养生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了!孔子说

6、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句话,的确很有哲理。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哪怕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的;而一位能经常自省、检点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乐善好施、心境平和、淡薄名利的人,一个能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功名利禄的人,就一定会宁静致远、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遇到坎坷甚至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心烦意冗直至招来身体不测。可以说,能否“内省不疚”,正是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能够“内省不疚”者,才是深谙养生与养德之道的高人,才有望做到德高寿亦高的境地。所以,保持良好的道

7、德情操,是养生首要的一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灾去害”,堪称修身养生的千古箴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那些为名利所累的人,不能活得轻松自如,未老先衰、疾病缠身是必然的事。因而古人云“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到今天,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巴西医学家马丁斯10年来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众所周知,大凡科学家一生追求科学理想,忘我学习工作,为科学献身,为人类文明做贡献,其品德高尚,深受人们尊敬,大都高寿,且死后流芳千古。比如世界级大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命之

8、树达98高寿;还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三强两先生,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