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

ID:25120713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_第1页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_第2页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_第3页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_第4页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讨论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的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要联系生活与社会,一方面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概念,并应用它解决社会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的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要联系生活与社会,一方面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概念,并应用它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学生用科学概念重新认识世界。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笔者感受到,在以下力学和电学方面形成的错误

2、的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教学影响较大。关于力的前概念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出力来,或只有人(或动物)及发动机、磁铁、带电体等几种特殊物体才能施出力来。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人、动物或磁铁等施力于某物体时,并不受到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概念1.运动必须要有力的维持;要使物体运动,一定要有力的作用。2.要使物体做匀速运动,必须有大小不变的力作用在它上面;要使物体做加速运动,作用力要不断增加。3.人或动物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克服阻力做匀速或加速运动。关于电流的前概念1.电流是从电源出发的电荷像流水一样定向移动而到达用电器的

3、过程。2.受到电流概念中“流”的影响,学生认为越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越大;电流通过电路元件时,后面的电路元件得到的电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电流被认为是依赖于时间、空间顺序的一个事件,当电流经过电路元件后,它剩下的部分回到电源负极……当然,关于电压、电阻的的前概念也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错误的前概念是一种生活经验,是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与实验证明,错误的知识结构对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并形成负迁移。也有一些物理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接近,它们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是学生进行

4、物理学习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可把前概念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下列两个策略对初中学生的概念转变效果明显。1.初中物理前概念的显性化针对前概念现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了解或设法去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相关的各种“前概念”,将其显性化,然后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针对学生中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对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弃,并进一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物理概念

5、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前概念情境,将物理前概念显性化。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导入:一般应注重设置能充分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情境,针对性强,能通过学生的表达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让学生清楚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解决问题。2.初中物理前概念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就是认知发展进行同

6、化和顺应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教学,使学生的前概念经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转变为科学概念。例如,如何让学生摒弃“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可以创设冲突性教学情境。分别呈现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两种情况的现实情境:一种是物体在一个外力的作用下运动,停止用力,运动也停止,比如情境1:用手推粉笔盒在水平桌面上移动,一松手粉笔盒就停下来。结论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另一种是物体在一个外力的作用下运动,停止用力,运动仍然维持一段时间,比如情境2:踢球时,球离开脚,脚对球不施加力了,球还能继续前进。结论2: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让学生解释上述两个矛盾事件,运动到底要

7、不要力来维持?引起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和当前面临的客观事实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导致旧知识结构的解体和新知识结构的形成,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得出科学的概念。总之,对于物理前概念,并不能全盘否定,必须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学生基本正确但不全面的前概念,可加以利用、生成新概念;错误的前概念,应转化为科学的概念。对中学物理教师来说,了解和研究学生已经具备的前概念,充分地挖掘、恰当地利用或转化这些前概念,教学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