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ID:25132175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8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_第1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_第2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_第3页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石钟山记苏轼[教学目标]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2、二。作品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

3、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1)()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2)()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C汝识(zhi通“志”

4、,记住)之乎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四。分析理解第一段(一)补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